2018年4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結果: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水準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自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實施以來,青海省每年投入鉅額資金,實施退牧還草還林、黑土灘治理、濕地修復等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個水草豐美、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三江源正向我們走來……
三江源頭水草豐美
“這些年,風沙少了,雨水多了,扎陵湖、鄂陵湖的水位也高了許多,家鄉的草原越來越美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牧民尖措扎昂説。
尖措扎昂,是一名生態管護員,日常的職責是巡護草原。尖措扎昂説,從去年巡護草原以來,他目睹了家鄉草原生態的逐步恢復,腳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樣高了。
與尖措扎昂一樣,生活在扎陵湖畔的牧民仁增也深切體會到生態的恢復,最為明顯的變化是,湖水漲了,草地變濕地了。
馬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站長,他在瑪多縣工作了十幾個年頭,一説起生態環境變化,欣喜躍上他的臉龐。馬貴説,如今黃河源頭大小湖泊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多個,生態環境變好後,斑頭雁等種群數量增加,這是黃河源頭生態好轉的又一表現。
在扎陵湖畔,記者看到,與前幾年相比,黑土灘少了,牛羊少了,草場植被恢復喜人。一旁的尖措扎昂説,如今,即便是冬春季節,少有風沙天氣出現。而早年出現的黃河斷流已不復存在,令人欣喜的是,扎陵湖每年都在變大,以前少見的藏野驢又回到扎陵湖畔。
“目前,三江源地區各生態系統類型變化趨向穩定,水域和濕地面積增加,濕地環境轉好。森林減少趨勢得到遏制,草地減少趨勢緩解,草地植被覆蓋率有所增加,荒漠化明顯遏制,代表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提供給野生動物的食物和活動空間得到有效改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説。
生態保護補償讓農牧民得實惠
央金是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納澤曲草原的一位牧民。去年,央金參加澤庫縣三江源辦公室的農牧民科技培訓項目,學習藏服製作技藝。在培訓師手把手指導下,央金很快掌握了這門技藝。通過加工藏服,央金有了穩定的收入。
如今,無論是在黃河源頭,還是在長江腹地,三江源牧民通過學習技術本領,走上富裕路的不在少數。李曉南説,目前,青海省針對牧區群眾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有十多項,能夠確保牧民群眾因保護生態而損失的經濟利益得到補償。今年青海省在實施三江源二期工程中,再投入9億元,在增綠創收同時,使得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給牧民帶來實惠,調動當地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形成草原與人和諧共生的良性迴圈發展路子。
隨著三江源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生活在三江源地區的牧民,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有了穩定的收入。如今,三江源地區後續産業不斷探索,穩步推進,搭起了牧民群眾安居樂業、增收致富的“幸福橋”,升騰起美好的新希望。
珍稀野生動物頻現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前鮮見的珍稀野生動物重回三江源頭,不僅有以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動物,還有水獺、黑狼、金錢豹等罕見的野生動物。
2018年11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黃河源園區拍攝到一隻非常稀有的黑狼。中科院動物所專家接受西海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説,這是在國內首次拍攝到狼的黑色變異個體,證實了黑狼在中國野外的存在。在三江源地區發現黑狼意義重大。此次能夠拍攝到黑狼,是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的一種展示。
隨著紅外錄影機、相機在野外動物監測中廣泛運用,以前鮮為人知的野生動物活動蹤跡被記錄下來。2018年3月中旬,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林場拍攝到一段雪豹吃牦牛的高清視頻。這是國內首個該類型的彩色高清影像資料。
“雪豹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表明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推動了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雪豹種群數量不僅得以恢復,更在不斷增加,這使得過去人們難覓蹤跡的神秘高山大貓能夠多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甚至在一些人類密集的地區都能見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同作説。
省生態辦相關工作人員説,雪豹是草原生態系統裏頂級的食肉動物,它的存在表明食草動物和草原有足夠的能力,讓草原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食肉動物存活下來。有雪豹,表明草原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原標題:生態保護:綠了草原富了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