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一早,自西藏日喀則市區車行半個小時,過了雅魯藏布江,又經過一段崎嶇的石子路,記者來到了北岸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
南木林縣的林業技術人員在生態示範區裏觀察沙棘的生長情況(2017年9月11日攝,攝影:張汝鋒)
春天的高原,風還很大,在環繞河谷的群山前吹起了漫天的黃沙,萬畝苗木在風中搖曳。在這片林地,記者見到了藏族護林員赤列,他來自附近的柳果村。
“風很大吧?”一見面,他就問記者。“在這片生態林栽種前,情況可比這厲害多了。”赤列説,原來一刮大風,地上的鵝卵石都隨風跑,車白天行駛都要開著大燈。
南木林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次仁頓珠也給記者講了當時的情景:“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兩岸全是戈壁荒灘,那時候江上沒有橋,過江擺渡的時候,風颳起來,前面一米處的人都看不清。因為怕風沙,這一帶居民的窗戶還沒有普通小汽車的車門窗大,家裏桌子上每天落的灰厚得都能寫字……”
“現在可不一樣了,居民建的房子窗戶可大了,家裏桌子上的灰也少了。” 次仁頓珠介紹,自近年來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開展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來,示範區周邊風沙次數減少了1/3,含氧量提高了5%,空氣濕度增加了10%。
新疆楊、榆樹、柳樹、沙棘……次仁頓珠一一向記者介紹示範區內的樹種。“截至去年底,示範區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植樹造林3萬餘畝,栽植各類苗木192萬餘株,保存率達到92%。”他説。
次仁頓珠介紹,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和來自山東的援藏幹部的努力分不開。
護林員在管護生態示範區的樹林(2017年9月11日攝,攝影:張汝鋒)
2016年來南木林縣挂職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的劉海佳來自山東濰坊,來藏近三年,面頰微微透著一點高原紅,鄉音仍在。他介紹,他來這片林地的時候,樹木的種植已經初見規模,轉入管護期。“為了保證樹木的成活率,縣裏爭取到80萬元援藏資金,修了水渠和林間的水泥路,還組建了一支由60名藏族群眾組成的護林員隊伍,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術。” 劉海佳説,赤列的技術就是他傳授的。
赤列説,在來生態示範區工作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賺的不多,自從來這工作後,每年有13000元的固定工資,每年3月到6月植樹的繁忙期,每天還能多拿100元的工資。
“這門技術讓我脫了貧,但我更自豪的是,家鄉的環境變好了。”赤列告訴記者,他的家就在林場的東側,這兩年風沙少了,林地中能種植一些油菜、青稞、馬鈴薯等,收入比以前好了。
“當地的藏族群眾通過參與項目建設和機械作業,這些年來共計增收3500余萬元。”南木林縣委書記姜國傑介紹,生態示範區的建設提高了當地藏族群眾的收入。
“在收入提高的同時,更重要的改變在於群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砍伐樹木的現象基本不見了,從砍樹到植樹的意識轉變,對於保障高原的生態環境意義更為深遠。”姜國傑説,生態建設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民族團結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