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為子孫後代留下“水資源空間”

發佈時間:2019-03-26 21:16:30丨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殷耀 任軍川 于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目前,內蒙古正傾力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量水而行”,做好水的文章。

  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這裡的生態狀況如何,關係到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目前,內蒙古正傾力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量水而行”,做好水的文章。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是把握好水資源的平衡。地處乾旱半乾旱區的內蒙古,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總量的1.9%,單位國土面積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準的六分之一。記者調研發現,過去,由於不合理利用水資源,工農業耗水嚴重,造成地表不少河流斷流、湖泊乾涸,一些地區地下水超採嚴重,甚至出現漏斗區,對水資源平衡和地表生態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儘管全區加強了工業和生活用水管理,但歷史欠賬一時很難補齊。

  不僅工農業、生活用水要注意保持水資源平衡,生態建設也一定要“量水而行”。記者調研了解到,一些地區植樹種草過於茂密,種植速生楊等耗水量大的林草品種較多;有的地方還在不宜種樹的草地或沙地上大規模造林,個別地方還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樣板工程,生態保護修復沒有體現“量水而行”的原則。生態建設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忽視了因地制宜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再如出發點是為了保護生態,卻忽視生態平衡和水準衡,結果帶來“保護性”的破壞;更有甚者,還出現在濕地和草原上造林綠化的荒唐之舉,這些都是應該警惕和需要糾正的。

  像在內蒙古這樣的水資源匱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充分考慮客觀條件,不能只看重地表綠色的增長,更要清醒地看到地下水資源的消耗。在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植樹種草過程中,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喬灌草相結合;在種植密度上宜疏則疏、宜密則密、宜圍封則圍封。地下水資源作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一定要科學合理審慎利用。要像劃定耕地紅線一樣,劃定水資源使用紅線,為子孫後代留下“水資源空間”。

  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建設得更加亮麗,需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做到以水定業、以水定産、以水定綠。國家有關部門調整了乾旱地區造林標準,不是“唯綠是圖”,內蒙古各地也制定了許多“量水而行”的措施,這樣才能既保護好現有的綠水青山,又逐漸修復生態系統,恢復往日的林草風光,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