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發佈了《關於做好2019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編號為年度“1號”,進入新世紀連續第16年聚焦“三農”領域並把扶貧寫在第一部分,給更多農牧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增添了更多動力和信心,也讓更多更好的農畜産品從草原走向世界,內蒙古自治區“可追溯體系”下的羊肉産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是‘吉羊羊’,這個叫‘追溯碼’的東西是我的‘身份證’”。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當地一家企業“可追溯體系”下的羊肉高端産品,用手機掃一下包裝上的二維碼,這個産品所用羊的年齡、體重等自然情況以及養殖牧戶、屠宰加工人員、檢驗檢疫資訊全都都顯示出來。有了這個碼,羊肉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食用起來更安全、更放心。
不是所有的羊肉産品都可以佩戴這個“碼”,必須具備政府認證資質、在指定檢疫機關備案,更主要的羊肉品種還是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産品。因此,這個“碼”是血統、品牌、傳承的象徵,不僅讓羊肉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更讓從事養殖的農牧戶增收致富。也正是這個“碼”,讓“蘇尼特羊”等了幾百年,佩戴上它又經過了40年的不平凡經歷。
“蘇尼特羊”誕生在800年前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是血統純正的蒙古羊,由於肥瘦均勻、鮮嫩多汁、無膻味兒、易消化,且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體所需各種氨基酸和脂肪酸,養生和營養價值極高,被譽為“草原珍品”、“肉中人參”,在元、明、清三朝是宮廷專貢羊。
可“蘇尼特羊”品牌價值的開發和確立卻經過了一個過程。改革開放之後,市場資源盤活,草原羊肉逐漸走俏,人們開始大批量的養殖和育肥羊,等到催肥、育肥後,挂上“草原生態羊”的標簽進行銷售。可是,被“催肥”的羊怎麼能和自然牧養羊相提並論。如此一來,不但“蘇尼特羊”,草原上其他羊肉的價格和效益都受到劇烈影響。牧戶養羊積極性受到打擊、養羊收益下降,這些都影響和制約了草原養殖業的發展。
隨著各年度1號文件對農業領域的持續深入,國家、自治區、盟旗出臺了一系列助牧惠農政策,國家每年的一號文件都圍繞農業、畜牧業開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都給畜牧業發展留有重要篇幅,特別是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中國製造2025》、《中小企業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國務院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了活力,市場煥發了生機。
內蒙古自治區像羊羊牧業等一批新型企業看到了人們物質生活提高後牛羊肉高端市場的潛力和休閒“小零食”裏的大産業,致力於解決牛肉羊産業生産方式落後、生産規模過小、産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依託錫林郭勒天然牧場資源,打造以蘇尼特羊為核心,建立以牛羊肉生冷産品精深加工為基礎,以休閒食品、餐飲為增長點,直營店、餐飲連鎖合理佈局,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産業發展新路子。通過不懈努力,每只羊的綜合産值由不到1000元提升到2000元。更主要的是效益提高了,從事養殖的農牧民收入提高了,眾多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像蘇尼特右旗的羊羊牧業,以高出市場價每斤1元的價格收購成品羊、以企業名義為牧民貸款擔保,並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訂單式、政企牧、銀企牧、客企牧、牧企聯營、黨建帶牧戶等六種模式幫助農牧業脫貧致富,截止2018年底,就支出惠牧資金1200多萬元,覆蓋蘇尼特右旗7個蘇木63個嘎查,直接帶動近千戶貧困戶。
現在,羊肉加工企業已借助網際網路大數據,與物流配送、終端消費實現互通共用,把每只羊從養殖、屠宰、配送到餐桌全過程進行展現,讓消費者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企業負責人介紹説:企業中的“牧”字是代表向傳統農牧産業致敬,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科技含量的增加,會由“牧業”會變成“科技”。
這是一個名字的變更,也是一個時代的變遷,這一切變化的力量源泉來自改革開放40年的沉澱和1號文件的支撐,有了這種力量,會有更多、更好的畜牧産品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來源:蘇尼特右旗微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