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文:草原生態修復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發佈時間:2019-03-22 10:58:26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劉加文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開展生態修復是當前草原保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草原生態修復必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瞄準主攻方向,採取科學的手段和有效的治理措施。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長劉加文撰寫文章,表示草原生態修復必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瞄準主攻方向,採取科學的手段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併為各地如何因地適宜開展草原生態修復提供借鑒。

劉加文表示,開展生態修復是當前草原保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生態修復是指對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止或減少人為干擾,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並向良性迴圈方向發展。

本文作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長劉加文(資料圖)

據介紹,由於家畜超載過牧、開墾種地及工業建設徵佔用等行為,我國草原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絕大部分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現象。劉加文建議通過“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自然封育”“免耕補播,改良植被”“改善生境,綜合治理”“治蟲滅鼠,減少危害”“植被重建,種草增綠”等較為成熟的技術措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儘快提高退化草原的植被蓋度,並使生態系統穩定發展。

由於我國草原分佈廣泛,地形、土壤及水熱條件差異較大,劉加文還將中國草原大體上分為乾旱草原、半乾旱草原、濕潤草原,並結合當地氣溫、地形、土壤、利用狀況等特點,提出“乾旱草原突出自然修復”“半乾旱草原突出綜合治理”“濕潤草原突出提質增綠”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修復策略。

以下為劉加文文章摘編: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生態保護和修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

開展生態修復是當前草原保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生態修復是指對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止或減少人為干擾,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並向良性迴圈方向發展。由於家畜超載過牧、開墾種地及工業建設徵佔用等行為,我國草原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絕大部分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現象。草原生態修復必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瞄準主攻方向,採取科學的手段和有效的治理措施。

草原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措施

長期以來,我國在治理草原退化、開展生態修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措施。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攝影:張力軍)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我國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家畜超載過牧,因而,以草定畜,減少家畜數量,降低草原承載壓力,實現草畜平衡是當前開展生態修復最重要措施。草畜平衡簡單説來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草原所能提供的草料總量與放牧家畜需求之間保持大體平衡。如果家畜數量超出草原的承載能力,草原就會放牧過度,就會影響草原植被的再生和恢復,從而導致植被稀疏低矮、産草量不斷下降、土壤裸露、沙化退化。實施草畜平衡的關鍵是控制好放牧家畜的總量,根據特定區域牧草的産量,科學確定所能放牧的家畜數量,以草定畜、超載減畜、減壓降負,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禁牧休牧,自然封育。當草原生態退化到一定程度,在持續放牧利用狀態下難以實現植被自然恢復時,就要對草原實施禁牧、休牧措施,限制放牧利用行為。禁牧是指對草原實施一年以上(一般3-5年)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在水源涵養區、防沙固沙區、嚴重退化區、生態脆弱區、特殊生態功能區,往往還實行永久禁止放牧措施。休牧是指在一年內的特定階段(主要是春季植物返青期和秋季結實期)對草原實施短期限制放牧利用。禁牧休牧可以防止家畜放牧對草原的不利影響,促進種子萌發和植被生長,使草原得以休養生息。禁牧休牧通常要輔以草原圍欄建設等管理措施。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爾的生態牧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免耕補播,改良植被。草原補播就是在不破壞或少破壞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在草原上補播一些能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有價值的優良草種,達到迅速提高草原植被蓋度、增加産草量、改善品質的目的。在補播品種的選擇上,要適應當地土壤、氣候(儘量使用當地原生品種),符合國家品質標準,通常以3個以上的品種按一定比例組合混播。補播方式有人力補播、機具補播、飛機播種等。機具補播是借助補播機(如:松土補播機、圓盤播種機等),在地勢比較平坦、集中連片、便於機械作業的退化草原播撒或條播草種;人力補播是在面積較小或地形比較複雜的草原,人工徒手或借助手搖播種機撒播草種;飛機播種則是在面積較大或海拔較高、人力和機具不易到達的草原,通過飛機撒播草種。

改善生境,綜合治理。通過農藝措施改善草原植物生長環境,是生態修復的重要措施。農藝措施主要有疏鬆土壤、施肥、灌溉、除雜等。具體來説:疏鬆土壤是對以根莖型禾草為主的退化草原,採用犁、耙等工具,劃破草皮(深度10-20cm)、切斷橫行根莖或進行帶狀淺翻,降低土壤緊實度,增加通氣性和吸水性,並促進土壤表層種子入土萌發;施肥通常是在土壤貧瘠的退化草原,採用溝施、撒施等方法,施用有機肥或無機肥料,以補充土壤養分,施肥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在補播、松土時同時進行,還可以將肥料做成種子包衣隨種子一起播撒;草原灌溉主要採用引水漫流、溝灌、噴灌、機械補水等方式,適用於有條件貯存雨水或有上游來水的草原,一般不採用打井灌溉的方式;除雜是指對草原上的雜草、毒害草、外來有害物種等,以機械、人工、化學藥物方法進行清除,從而提高草原品質,創造有利於草原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治蟲滅鼠,減少危害。鼠害、蟲害是導致我國部分地區草原退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國草原上分佈有100多種鼠類,最常見的有高原鼠兔、草原鼢鼠、黃鼠、大沙鼠等,每年危害草原面積3000-4000萬公頃。草原鼠類打洞造穴、啃食草根、破壞草皮和地表土層,造成地面塌陷、礫石裸露和沙化,嚴重的則造成寸草不生的次生裸地,即“黑土灘”。鼠類也是疫病傳播的重要媒介,威脅人類健康。我國草原有200多種蝗蟲、10多種草原毛蟲,還有大量葉甲、草地螟、春尺蠖、白刺夜蛾等蟲類,它們啃食莖葉,影響植物健康生長,每年危害草原大約1500萬公頃。鼠害治理方式主要有化學藥劑毒殺、不育劑防治、天敵(如:鷹、狐狸、蛇、貓科動物等)撲食、器械捕獲等;蟲害治理方式主要有廣譜性殺蟲劑化學防治,以及微生物殺蟲劑、植物源殺蟲劑防治等。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千萬畝草原修復”工程成果(資料圖)

植被重建,種草增綠。植被重建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翻耕草原的原生植被,重新建植人工草地。適用於南方草山草坡改良,以及北方土壤地質和水熱條件較好、地勢相對平坦開闊的草原改良。其做法是將原有植被翻耕、平整、去雜、施肥,單播或混播草種,建成新的草地。植被重建應尊重自然規律,量水而行、以水定植,嚴禁在乾旱和半乾旱草原上隨意翻耕建植,以免造成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二是對已經開墾的草原,實施退耕還草、恢復植被。我國北方草原開墾種地情況比較嚴重,需要有計劃逐步退耕還草,其建設方法主要是翻耕、平整、去雜、施肥、播種。三是對因開礦等工程建設破壞的草原進行植被恢復。恢復過程中首先要對留下的作業面、採空區、塌陷區、尾礦堆等進行治理,構建植物可以正常生長的土壤基礎,然後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採取栽種、鋪種、撒播、噴播等方式建設人工草地,並加強後期管理。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草原生態修復的主要目標是儘快提高退化草原的植被蓋度,並使生態系統穩定發展。由於我國草原分佈廣泛,地形、土壤及水熱條件差異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高原寒帶等自然地帶,年降雨量從50mm以下到2000mm,海拔高度從負100米到4000多米,不同草原的植物産量相差可達40倍,草原利用方式和退化程度也不盡一致,這就決定草原生態修復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必須兼顧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

草原生態修復最大的決定因素是水資源。可將中國草原大體上分為乾旱草原、半乾旱草原、濕潤草原,並結合當地氣溫、地形、土壤、利用狀況等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修復策略。

乾旱草原突出自然修復

乾旱草原是指年降雨量小于250mm的草原,包括溫性荒漠、溫性草原化荒漠、溫性荒漠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六大類。這六類草原共有13337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面積的33.95%,主要分佈地是西藏34.54%、新疆27.88%、內蒙古23.32%、青海4.76%。主要特點是嚴重乾旱、家畜超載十分突出、退化特別嚴重、植被稀疏、土壤貧瘠、植物生長週期短,部分地區高寒、高海拔、鼠蟲害頻發。

乾旱草原是我國生態惡劣區。該區域因超載過牧導致大約10500萬公頃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嚴重退化面積約3500萬公頃,佔該區域草原面積26%。由於該區域水熱條件較差,植被更新重建特別困難,因此在修復措施上應按照不改變或儘量少改變原有土壤植被層的原則,突出自然修復。

修復措施:一是對退化草原大範圍開展圍欄封育、禁牧或休牧,實施退牧還草,特別是對嚴重退化草原要實施最嚴格的禁牧措施,借助自然力量恢復植被;二是在部分年降雨量200mm左右的地區,如內蒙古和新疆的溫性荒漠草原、西藏及青海的高寒草原,選擇在降雨期實施飛播改良或人工補播;三是在部分地區開展治蟲滅鼠、毒害草清除、施肥、松土等治理措施。

高寒草原上的黑頸鶴(資料圖,攝影:貢波澤裏)

半乾旱草原突出綜合治理

半乾旱草原是指年降雨量250mm-500mm的草原,包括溫性草原、溫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甸等四大類。這四類草原共有12620萬公頃,佔全國草原面積的32.13%,主要分佈是內蒙古28.65%、西藏24.51%、青海18.39%、四川7.73%。該區域的主要特點是降雨量相對較好、産草量中等,是我國半農半牧集中分佈區和草原畜牧業的優勢區,家畜超載總體上比較嚴重,草原開墾也十分突出,部分地區高寒、高海拔。

半乾旱草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該區域因超載過牧導致大約11400萬公頃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嚴重退化面積約2500萬公頃,約佔該區域草原面積20%。由於該區域一些地方水熱條件相對較好,因此在自然修復的同時,可以適當加強人工輔助措施。

修復措施:一是大力實施草畜平衡,科學核定載畜能力,嚴格控制天然草原家畜總量,廣泛推行季節性休牧、輪牧,全面加強草原監督管理。二是對嚴重退化區實施長期禁牧封育。三是在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的地區,如高原山區、坡度較大的草原,開展飛播種草。四是在相對平坦的草原,大力開展人工補播改良、松土、去雜、施肥等農藝措施。五是實施已墾草原退耕還草以及採礦區植被重建。

濕潤草原突出提質增綠

濕潤草原是指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草原,包括廣大南方地區的草山、草坡,以及東北、西北、華北等北方濕潤地區的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我國濕潤草原共有9573萬公頃,佔草原面積的24.37%,其中:南方各省份佔60%、新疆10.23%、內蒙古9.44%、四川8.93%。

該區域草原的特點是:南方草地水熱條件較好,産草量較高,但分佈零散,草品質一般較差,部分地區由於毀草種地,植被破壞,石漠化比較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北方地區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植被覆蓋度較高,但部分草原(水源附近)有中度或輕度退化,草原開墾問題非常突出。

治理措施:一是南方地區首要的是嚴格保護草地資源,防止開墾及徵佔用;加強對石漠化區、水土流失區治理,特別是長江經濟帶草地保護與建設,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實施退耕還草;對集中連片、坡度較小的草地有針對性地實施翻耕播種、免耕補播、去除雜草、灌溉施肥、土壤改良等改良措施,建成優質的人工草地。二是對北方山地草甸、低地草甸,落實草畜平衡制度,轉變畜牧業生産方式,推行舍飼和半舍飼圈養模式,加強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適度開展草地補播及改良,實施已墾草原退耕還草,加強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和草原監督管理。

(本文作者: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長劉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