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錄:內蒙古生態好了 大半個中國都受益

發佈時間:2019-03-15 10:53:53丨來源:新京報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生態文明建設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或者在中國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不僅是保護內蒙古本身的環境,也有益於保護大半個中國的環境。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100多項生態環保制度陸續落地,環保風暴已成常態。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聚焦藍天保衛戰等重點任務,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壯大綠色環保産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精準發力、務求實效,使生態環境品質繼續得到改善。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

  3月11日,新京報、內蒙古日報社聯合舉辦“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沙龍,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原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少中,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興安盟副盟長張利文,全國人大代表、興安盟草原監督管理局局長助理陳良,全國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從政策制定、基層落實等方面,共同探討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方向。

3月11日晚,新京報聯合內蒙古日報舉辦“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論壇(攝影:李木易)

  話題1: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為何重要?

  李佐軍:其對整個華北、甚至東北亞影響都是很直接的,

  杜少中:2018年4月份我去過庫布其沙漠。大家一説沙漠,肯定腦海裏遍地都是沙子。我也確實是抱著這種觀念去的,全副武裝,身上裹得很嚴實。但到了那邊,風吹得很大,我即使站在沙丘當中也沒有飛沙走石,沙化的土地都已經被綠樹鑲上邊了,而且在沙丘當中還隔三差五地種著樹,風沙根本就卷不起來。庫布其在唐代以前也是一個草場,由於戰爭再加上過度開發逐漸荒漠化了。當地人用了30多年的時間,在沙化的土地上種樹,造就了今天這種景象。

  這個景象,它不僅對庫布其當地有非常好的經濟意義。庫布其沙漠離北京很近。我們做環保的專家們做過研究,進北京的風沙有三個路徑,除了我們本地的,還有內蒙古,然後就是蒙古國和西亞。庫布其就是中路首當其衝的地方。它的沙要是穩定了,對北京和整個華北地區的環境都是貢獻。

  李佐軍:生態文明建設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或者在中國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我想特別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或者説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的路徑。因為我們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還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都依賴於生態文明的建設,依賴於我們要有好的生態環境。第二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大家越來越重視環境對我們生産、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如果環境不好,我們不健康、不長壽,其他都沒有意義,所以説它非常之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多次説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我看來,第一,是生態的保護。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對整個華北、甚至東北亞影響都是很直接的。因為很多的沙漠、草原的源頭在那裏,為什麼建三北防護帶?把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不僅是保護內蒙古本身的環境,也有益於保護大半個中國的環境,它是具有國家全局性意義的。第二,國家能源安全。內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稀土等重要的資源能源,在全國是最豐富的。我們把內蒙古的資源能源節約好了、保護好了,對整個國家的能源安全都是非常關鍵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論壇上(攝影:李木易)

  話題2: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用如何?

  李佐軍:要更多探索用法制和市場手段做環保工作。

  李佐軍:治理環境的政策總體來説有四個:行政手段、市場手段、法制手段和思想手段,過去我們主要運用了行政手段,效果也比較明顯,立竿見影,而且輕車熟路,但是副作用後遺症也比較大。所以當前和今後這種行政手段還是要適當進行限制。今後我們要更多地探索和踐行用法制手段、市場手段和思想手段,尤其是法制、市場手段。

  具體來説,比如説市場手段,我們現在正在探索林權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市場,還有碳匯交易市場等。這些市場建立起來之後,自然市場手段就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來,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態文明或者綠色發展的制度,各種各樣的有100多項。這些制度對整個生態文明的建設,或者促進綠色發展産生的作用是非常基礎性的、根本性的。我們要保護好環境,要節約資源,要靠一個一個的人、一個一個的企業、一個一個的行為主體,這些行為主體為什麼要去做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事?是因為他自己感覺做這個,對他來説,對社會來説是有價值的,是利大於弊的。怎麼樣讓他有這種感覺?這背後是需要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的。因為制度最主要是規範不同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關係,可以激勵你,也可以約束你,這就是制度的意義。

  具體説來,在最近這幾年,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這幾個方面的制度:一個是關於生態文明的考核評價制度。因為現在到了地方,企業層面基本上是看著上面考核的指揮棒轉的。現在建立了生態文明幹部考核評價這一套制度體系,就産生了非常好的引導效果。還有一個就是生態補償制度。比如説像內蒙古有些地方也是生態保護不錯的,他有所付出、有所犧牲,如果你給他補償,他就接著去做好生態保護的工作,這是一個好制度。

  現在生態文明領域一些責任制度,比如説終身追究制度、黨政同責制度,還有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把每一片國土,甚至每一段河流,湖泊的每一個湖面都明確到非常具體的責任人身上,責任落地,這種制度又落地,操作性又強,效果一定是比較好的。最近若干年,我們出來很多好的制度,才産生了今天大家感受到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的效果。

  郭艷玲:説起好的制度,我覺得有一項制度也非常好——自然資源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由於制度的約束,現在的領導們在任期內,他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如果環境出了問題是要追責的。

全國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在論壇上發言(攝影:李木易)

  話題3:如何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陳良: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兩選一的時候,必須是保護優先。

  李佐軍:第一句話,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是我們國家的大政方針,這是不可改變的。同時這兩三年我們也在打三大攻堅戰,這三大攻堅戰是必須要打的。所以不管是什麼觀念,不可能動搖環保大方向,因為這涉及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可持續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但另一方面,在過去一段時間裏面,我們有一部分的環保政策實施起來確實過於一刀切了,比較簡單粗暴,這個也引起了各方的一些反應,實際上在中央也引起了重視。在十九大報告裏面和這次兩會政府報告裏也特別強調我們下一步要改革創新環境的監管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興安盟副盟長張利文在論壇上(攝影:李木易)

  張利文: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理念的問題,是發展方式的問題,所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著力點,就是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具體到我們興安盟,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發展思想。我們絕不以犧牲良好的生態環境,換取我們經濟發展的好成績,換取脫貧攻堅的好成績。我們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不動搖、不放鬆、不開口。

  陳良:總書記提出,決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破壞長遠的利益。我們不能把我們子孫後代的飯碗給砸了。以前可能有一點程式上的問題,或者有時候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兩選一的時候,可能是有點模棱兩可,但是今天有了明確的答案,必須是保護優先,再就是其他的工作。

  總書記也提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是對立的,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是怎麼實踐的?一個可能是搞全域旅遊,一個是四季旅遊。我們興安盟獨特的定位,是從北面阿爾山的林區,往南走是我們的草甸草原,再往南走就是科爾沁草原的延伸區。以後我們綜合施策,把旅遊業搞好,把這個經濟拉動起來,這是我們以後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興安盟草原監督管理局局長助理陳良在論壇上發言(攝影:李木易)

  話題4:如何平衡牧業生産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郭艷玲:建議完善和改進現行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郭艷玲:怎樣平衡牧業生産、牧民生活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是烏蘭察布市草原在恢復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難題。大多數牧民如今都擁有自己的草場,收入主要都是靠牧業,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要解決牧民基本的生活,這便成了一個需要平衡的關係,草原生態保護的壓力就在這裡。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主要借助國家的一些草原補貼獎勵機制去平衡。比如按照草場面積等給予牧民補貼,拿到補貼之後他們便可以減少一些牲畜量。此外還有一些邊疆補貼,以及合理的遷移政策等。

  我這次在兩會上提了關於完善和改進現行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建議,其中便包括,要在精準核算草原載畜量的同時,實行季節性禁牧和草畜平衡,這樣既能解決牧民的生産和生活,又能保護我們的草原。

  我還建議國家建立飼草儲備庫,為了不讓我們的牲畜在很脆弱的生態環境下繼續啃食牧草,首先解決牲畜的飼草問題,把它的飼草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生態就可以保護。如果飼草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這個生態保護,離我們最後的目標,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陳良:其實我們草原法,1985年是第一部法律頒布,2002年是第一次修改。很多的條款,2002年到現在已經是第18個年頭了,十幾年以前中國的發展水準和現在的發展水準不可能同日而語,它所參照的懲罰的罰金和法院的量刑,和現在社會經濟發展水準有很大的差距。

  我舉個例子,違反草原法的頂額罰款才5000元,針對這些問題,我去年對草原法修改專門提了一個建議,林草局給我答覆了。今年我們兩會人大工作報告裏邊,也已經討論,進一步修改這個意見,包括《森林法》和《草原法》,不是今年,就是來年。就是在時間成熟的時候,予以討論,進行修改。

  李佐軍:大方向是三句話,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靠人的觀念,二靠技術的進步,三靠好的制度設計。

  話題5:旅遊與生態保護是否相悖?

  杜少中:不是旅遊本身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

  郭艷玲:我覺得草原保護和旅遊不是相悖的,是看你利用好沒有、發揮好沒有。我覺得最終既保護了生態、又保護經濟的最好的草原發展之路,就是旅遊。只不過我們現在草原旅遊這一塊還存在許多短板。比如基礎設施,最簡單的像草原上上個廁所,有的地方都還不是很方便。

  外地的遊客來到草原看的是我們的藍天,呼吸的是我們的空氣,嚮往的是我們的綠草,在外地遊客眼裏是一個美好的畫面。但是現在的草原,仍然需要把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最後就是利用好,走全域旅遊的路子。

  只要我們在管理好的前提下,旅遊這個路是會長久地走下去的,不是因為旅遊破壞環境,是因為我們管理上還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管理出了問題。比如説草原上垃圾的處理,將來一系列的問題,(等)我們處理好了,草原旅遊之路會很長的。

原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少中在論壇上(攝影:李木易)

  杜少中:旅遊無疑也是經濟發展的一條路,首先我們得明確生態優先既是説要解決今天的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問題,同時又是告訴你,如果不生態優先,你的發展就不可持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談旅遊,我贊成剛才郭代表説的,不是旅遊本身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

  但是,旅遊本身首先就要確定,量到底有多大,規模到底能多大。在你現有的方式基礎上,你能夠容納的旅遊人數是多少,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去過一些生態環境非常好的地方,那樹和草本來都長得非常好,但人一去多了就沒了。我們北京的靈山2000多米,過去生態環境非常好,那個草都齊腰深,漫山遍野的高原花草,但是修了一條索道,上去旅遊的人特別多,沒有幾年,再看不到那樣的景象了。

  我們在內蒙古很多草場,也看到類似的情景。如果我們對草原有點感情,我們心裏也在流血,所以我們要考慮一條,能夠有利於內蒙古經濟長期發展的路,首先就要堅持生態優先的思想,然後把生態優先的思想,放到每一項具體工作當中去,而不是把它當一個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