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春已至,又到一年植樹時。在植樹節到來之際,記者專訪了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
記者:2019年是新中國設立植樹節40週年。40年來,植樹節在推動國土綠化、培養全社會生態建設和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理念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張建龍: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3月12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宣傳護綠植綠意識,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加快推進國土綠化步伐。植樹節的設立,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土綠化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中華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40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活動在全國上下深入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推動植樹造林和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神州大地正書寫著綠色的奇跡。“世界造林看中國”,“中國綠”贏得世界讚譽。
森林資源不斷增加。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增加了80%,人工林面積長期居世界首位。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城鄉面貌不斷改善。40年來,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標準綠化示範鄉鎮、村屯和一批城郊森林公園、生態休閒綠地,有效推進了城鄉綠化建設。在鄉村,以“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為載體,鄉村綠化美化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在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建設如火如荼,城市綠化品質和水準顯著提高。目前,全國鄉村綠化覆蓋率達到20%,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達37.9%,城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平方米,人民群眾綠色福祉進一步增加。
全社會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各部門、各系統、各行各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植綠活動,廣大公民積極參與,掀起了植樹造林熱潮。城鄉居民種花種草、見縫插綠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植紀念樹、造紀念林成為風尚,認種認養樹木、捐資捐物種樹逐步興起,志願服務、網路參與漸趨流行,愛綠植綠護綠成為人民的自覺行動,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潔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
記者: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林業草原部門將如何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張建龍: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任務。與以往的國土綠化相比,新時代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內涵和外延、措施和要求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要準確把握國土綠化科學內涵,全面準確地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品質,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良好生態保障。
在發展速度上保持較高水準。按照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這就要求我們每年須完成造林任務1億畝以上。繼續實施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謀劃新的生態工程,擴大造林綠化面積。同時,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對森林、草原和林地、濕地進行全面保護,防止林草資源過度消耗,切實鞏固擴大國土綠化成果。
在資源品質上有大幅度提升。通過科學的理念、技術、標準,廣泛選用優良品種和鄉土樹種,確保新的造林種草任務高品質完成,著力培育健康穩定的林草生態系統。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持續開展森林撫育經營,加大低質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力度,著力提升林草資源品質和功能,確保年內完成森林撫育1.2億畝。
在實施範圍上實現應綠盡綠。東中西部一起動,城市鄉村、山區草原齊推進,做到無死角、全覆蓋。東南部地區著力提高森林品質、功能和效益,充分挖掘城鄉宜林地、零星散地的潛力,盤活用好閒置土地資源,抓好身邊增綠、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最大限度增加林草資源。中西部地區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科學施策,進一步加大造林種草力度,加快生態保護修復,儘快改善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
在實施主體上全社會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的號召,打一場植樹造林種草、愛綠護綠的人民戰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不斷創新義務植樹實現形式,方便適齡公民履行植樹義務。充分發揮住建、教育、交通、水利、農墾、軍隊、石油、石化、冶金等部門的優勢,推進部門綠化,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參與國土綠化的新格局。
在加大投入上多渠道籌措資金。堅持政府主體地位,繼續加大財政投入,確保國土綠化有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通過推廣先造後補、以獎代補、贖買租賃、購買勞務、注入資本金、以地換綠等模式,引導企業、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國土綠化資金。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造林種草補助標準,健全和完善補償機制和金融政策,吸引更多力量參與國土綠化。
記者:去年機構改革新組建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建設與保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後將如何強化林草融合,發揮草原在推進國土綠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張建龍:我國是草原大國,有天然草原面積近4億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41.7%。近年來,各級草原管理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不斷加大依法保護草原工作力度,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強化草原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加強草原生態監測及防災減災等工作,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局面得到遏制,推動草原生態狀況不斷改善。
新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來,我們把草原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今後要從四方面強化草原保護與修復。一是摸清草原資源家底。及時掌握草原資源動態變化,為加強草原監管、編制保護修復規劃提供基礎。二是進行政策措施評估。對現有草原保護舉措、獎補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進一步完善優化下一輪政策內容。三是完善保護修複製度。加強草原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推動出臺《關於加強草原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的意見》,明確草原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四是加大保護修復力度。在認真組織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現有生態保護工程的同時,積極謀劃實施新的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化人工修復措施,加快草原生態修復進程。
記者:中央深改組年初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要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將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推進保護地體系建設?
張建龍: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産、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各類保護地1.18萬處,面積約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18%,對保護我國典型的生態系統、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和珍貴自然遺跡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建立國家公園體製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努力構建起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四梁八柱。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國家公園等國家公園試點,涉及全國12個省份,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中央還出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編制了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和空間佈局方案,制定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辦法,積極探索通過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促進我國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與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體制。
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加快構建完備的管理標準和規劃體系,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一是全面整合優化。啟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試點,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原則,對交叉重疊、相鄰相近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歸併整合,對邊界範圍和功能分區進行合理調整。儘快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與精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工作做好銜接。
二是實現分級管理。劃清保護地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使用權的邊界,明確各類自然資源資産權屬,加快建立自然保護地分級管理體制。
三是完善法律法規。啟動《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和《自然保護地法》研究,對已有自然保護地標準進行清理、修訂,構建完整的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標準體系。組織編制全國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明確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與空間佈局。
四是加強監督檢查。深入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地大檢查,進一步摸清家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及時發現和制止生態破壞行為,堅決防止發生新的問題。
(原標題:營造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中國——訪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