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小米:滿園米相似,唯我香不同

發佈時間:2019-03-14 19:53:14丨來源:學習強國丨作者:齊天月 徐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敖漢小米素有“滿園米相似,唯我香不同”的上乘品質。

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與大地同樣厚重的是這裡深厚的農耕文化。在綿延文脈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庇護下,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傳統耕作方式賦予敖漢小米“滿園米相似,唯我香不同”的上乘品質。香甜稠糯、藥食同源的敖漢小米以中國本土作物的原汁原味熬出了中國味道。 

世界小米起源地 

敖漢旗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是燕山山脈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帶,老哈河、孟克河、叫來河三大河流縱貫南北,是以農業為主導産業的地區。在這裡,産生了已知的世界第一粒小米。 

2002—2003年期間,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從三個地點採集植物標本進行浮選,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籽粒,呈人工栽培形態。黍,即糜子,粟,即穀子,説明穀子最早在這裡馴化栽培。這奠定了敖漢旗在全球範圍內作為旱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歷史地位。由此斷定,敖漢是世界小米起源地。2012年9月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授牌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近萬年來,敖漢境內的史前文化遺址地,都發現了與旱作農業相關的生産工具,見證了敖漢旗的農業起源和農業發展歷程。在漫長的敖漢旱作農耕路上,先民們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從前使用的石鏟、石耜、石刀、石磨盤等,到今天仍在延續,由此確保了旱地作物的綠色天然本質。 

敖漢小米傳統播種方式

在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中,經過漫長的歷史沉積,從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及收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旱地作物種植的田間管理比較複雜,從春播前的耙壓保墑到開犁播種再到出苗後的耙壓抗旱、人工間苗、除草追肥、成苗後的鏟耘灌耥及滅蟲等,直到收割入場,要經歷一系列的生産過程,從中可以看到傳承幾千年的原始農業的影子。 

在長期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農業文化。廟會、祭星、祈雨、撒燈以及扭秧歌、踩高蹺、唱大戲、呼圖格沁(蒙古族儺劇)、跑黃河等民俗活動被世代傳承下來。這些非物質文化,在指導農業生産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成為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原動力。 

傳續千年谷香 

小米是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主要農産品。敖漢的土壤中含有豐富均衡的有機質、鐵磷等礦物質,為小米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敖漢小米絕大部分種植在山地或沙地,無污染的土壤和空氣、施用自製的農家肥,使小米保持其天然特性,較高的積溫有效性、適中的年降水量、充足日照條件、較大的晝夜溫差使這裡成為穀子種植比較理想的區域。 

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了敖漢小米的産品內涵,也成為當地小米産業發展的無形資産。近年來,敖漢旗依託獨特的自然條件,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名片,大力發展小米産業,打造“敖漢小米”區域公用品牌,讓記憶中小米飯的香糯滋味重新溢滿舌尖,傳續千年谷香。 

目前,敖漢小米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並衍生出了黃金苗米、紅谷米、四色米、月子米、石碾米等小米産品以及小米液、小米飲料、小米鍋巴等一系列深加工産品。八千粟、興隆溝、孟克河等一大批小米品牌産品暢銷全國。 

近年來,敖漢旗積極推進農旅融合,全方位提升當地小米品牌知名度。敖漢打造了以敖漢旗為核心,面向東北、覆蓋蒙東遼西地區穀子産業區,還建設了中國小米博物館、旱作農業主題公園、世界谷種研發基地、農耕文化旅遊目的地,創辦了農業文化遺産主題餐廳、小米飯農家院、開發了小米旅遊産品,敖漢旗已成為享譽塞外的康養聖地。 

敖漢四色小米

在守護中傳承 

敖漢旗境內的旱作種質資源繁多,品質優良,被譽為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粟和黍為代表的傳統種質資源經受萬年的各種災害和環境的自然選擇,生生不息。保護傳承這些種質資源,對保護植物遺傳多樣性、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敖漢旗把保護和發掘傳統種質資源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崇高使命。敖漢先民們在生産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提煉、品種選擇,最終以自食自用的傳統農家品種的形式,使這些物種種質資源得以保存並世代傳承。 

敖漢旗建設農業文化遺産傳統品種保護基地,保護品種218個,開展了太空育種工作,進行傳統品種提純扶壯,選育推廣了敖谷1號,黃金苗、大紅谷、毛毛谷等傳統農家品種,建立了小米院士專家工作站、內蒙古穀子戰略聯盟、敖漢小米研究院,配套的《綠色穀子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規程》等技術,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敖漢旗被評為“全國縣級最大優質穀子生産基地”。 

2014年以來,敖漢旗連續承辦五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雲集眾多國內外頂級專家學者為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把脈問診、支招施策。 

同時,為喚醒留存在老百姓心中的農耕文化記憶,敖漢旗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農耕記憶口述史”發掘整理活動。在興隆洼、牛古吐等鄉鎮,採訪了70歲以上的老農30多人,從耕作方式、民諺民俗、傳統烹飪等方面以文字、音像的形式進行了搶救性的記錄。而這種深藏在老農記憶深處的傳統農耕方式、方法為敖漢小米有機生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 

歷經時代變遷,粟這一古老物種沒有在敖漢大地上消失,當代敖漢人延續千年薪火,接力歷史跫音,堅持把農耕文明傳給未來,將農業文化遺産傳承在錦繡大地上。 

一餐小米寄鄉愁 

敖漢旱作農業哺育了敖漢人民,同時也蘊養了文明的誕生與成長。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提供的食材,被敖漢人開發製作成花樣翻新的食品,調劑著人們單調的生活,傳承著味蕾的記憶,歷久而成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小米飯包、小米發糕……這些帶有敖漢烙印的特色食品,很早就是敖漢人招待遠方賓朋的美味,也是敖漢遊子凝結在舌尖上的鄉愁。這些食品與傳統節日、傳統習俗一起,化作敖漢鄉土文化的血脈,奔流不息。 

小米美食傳四方

風乾牛肉小米飯

食材:敖漢小米、風乾牛肉乾、豆角、胡蘿蔔、蔥、蒜

做法:

1.用清水把小米淘洗乾淨,一般淘洗1~2次,用鍋燒開水後,放入小米,煮到小米8分熟,便用笊籬撈起,然後放入電飯鍋內燜好後備用。

2.過油,各取2兩風乾牛肉乾、豆角丁和胡蘿蔔丁,分別過油煎炸。

3.翻炒,加入適量油;放入少許蔥花、蒜片;放入炸好牛肉乾、豆角丁、胡蘿蔔丁,以及煮熟的小米1千克,進行翻炒。

4.調味,根據個人喜好添加鹽、雞精、味精和辣椒粉等。

5.出鍋,翻炒均勻後,撒上蔥花,即可出鍋。 

風乾牛肉小米飯

小米豆角飯

食材:敖漢小米、豆角、蔥、蒜

做法:

1.淘米,用熱水和涼水各淘一次。

2.煮米,將小米放入鍋中,煮至八成熟,撈出。

3.切菜,將豆角洗凈、切丁。

4.炒菜,倒入適量食用油,將蔥薑蒜等輔料入鍋煸炒;將豆角倒入鍋中,加入調料,大火爆炒。

5.燜飯,待豆角炒熟後,加入少量水,並放上小米鋪勻;小火燜5分鐘,攪拌即可食用。

小米豆角飯

小米南瓜粥

食材:敖漢小米、南瓜 

做法:

1.淘米,敖漢小米淘洗乾淨,備用。

2.切丁,選用金色南瓜洗凈,去皮、切丁備用。

3.煮米,電飯鍋中放適量溫水,並加入備好的小米,煮5~6分鐘。

4.熬粥,打開鍋蓋,撇去浮沫,加入備好的南瓜丁,熬15~20分鐘,熬至黏稠,即可食用。 

小米南瓜粥

小米飯菜包

食材:敖漢小米飯、綠色大白菜葉、蔥、香菜、黃豆醬 

做法:

1.備料,敖漢小米飯稍涼、打散,白菜葉、蔥、香菜洗凈備用,黃豆醬稀釋成糊狀。

2.包菜,將白菜葉正面向上,鋪好、放平,涂上一層黃豆醬,可用手將蔥、香菜撕碎,均勻地撒在白菜葉上面,將備好的敖漢小米飯放在菜葉中間。

3.食用,捲起、包好,即可食用。

小米飯菜包

小米發糕

食材:敖漢小米麵、小麥麵 

做法:

1.和面,按5︰2比例取小米麵和小麥麵,並加入適量水和酵母粉進行攪拌。

2.發面,在適宜條件,大約需要24小時。

3.揉面,待面發好,根據口味酌情添加白糖、小蘇打和水,揉搓至麵糰不相互粘黏為止。

4.蒸糕,先在籠布上刷油,將麵糰均勻地平攤到籠布上;蓋上鍋蓋,蒸30分鐘左右。5.切糕,待蒸熟後,用刀切成塊,即可食用。 

小米發糕

(作者單位:敖漢旗委宣傳部、敖漢旗農業遺産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