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格拉丹東在哪?”
“哦,讓我想想,它在青海……”
去年,一部名為《源出青海》的宣傳短片在各大網站發佈。短片從藍天、雪山、草地相間的長江源頭開始,兩個藏族小孩在河邊打水時,不小心將一隻寫有“格拉丹東”的小碗滑落河水中。於是,這只小碗順流而下,一路向東,經過了四川、湖北、安徽直至上海的入海口。一位老人帶著兩個小孩在海邊玩耍,撿到了這只小碗,於是,格拉丹東作為長江之源的意蘊不言而喻。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青海解放70週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攻堅之年,也是國家公園省建設的啟動之年。這一年,青海提出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這是青海融入國家戰略,放眼國際視野,打造自身金字招牌,不斷夯實綠色發展根基的重要一招。
國家公園省建設開啟青海生態保護新紀元
今年青海省兩會期間,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之後,會場內外,街頭巷尾人們都在猜想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的未來和可能。此時,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的李曉南認為,國家公園省的建設是青海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新時代生態保護工作的總抓手,開啟了青海生態保護的新紀元,必將對青海未來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國家公園省建設源於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青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的結合。
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之後,青海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作為生態大省,青海正在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獲批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青海應當有所作為。
於是,總結推廣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果,青海與國家林草局共同開展國家公園省建設,編制《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總體方案》,統籌佈局和探索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這將進一步整合自然保護地類型,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系統性、完整性保護,並在全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在大保護前提下建設國家公園省
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這些耳熟能詳的國家公園不僅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系統,而且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出了具體要求。《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隨後,人們對“國家公園就是旅遊開發的大公園”的片面認識得以扭轉。人們逐漸認識到,新時代的國家公園建設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大保護前提下建設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是國家公園建設的主旋律,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化。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務院批復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10家。這其中,青海就擁有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而三江源國家公園更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此外,青海目前擁有以自然保護為目標的保護地139處,其中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21.78萬平方公里。同時,還設有風景名勝區19處、地質公園9處、森林公園18處、濕地公園19處、沙漠公園12處、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14處、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20處、水利風景名勝區17處,扣除重疊面積後的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不難預見,以生態保護為主旋律的國家公園省建設,將為這些自然保護地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國家公園省建設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抓手
自2005年以來,青海省先後啟動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工程,河湟地區、柴達木地區區域性生態保護工程也有序開展,逐步形成了全省五大生態板塊系統保護的新格局。同時,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專項工程順利實施。此次提出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就是改變過去“九龍治水”的局面,打破過去單一的、區域化的、碎片化的保護模式,通過國家公園省建設這個總的抓手,以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基礎,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區資源,讓青海成為中國的國家公園,實現生態環境的大保護。
“國家公園省的建設依託青海現有的五大生態板塊,卻又不拘泥于五大板塊,是按照生態的基本空間佈局,以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生態觀,開展的生態大保護、大投入、大推進和大作為,是青海未來開展生態保護工作的一個大規劃。”李曉南解釋道。
建設國家公園省,青海已經作出了積極探索。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過程中,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綠色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統籌推進,大膽推進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實踐,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和諧、科學、開放、文化、品質建園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政策、制度、標準、生態保護、機構運作、人力資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撐、監測評估考核、項目、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合作交流、社區共管15個體系,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被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範圍內通報表揚。
其中,青海省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創新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全面實現園區“一戶一崗”,共安排17211戶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併為生態管護員統一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同時,穩定草原承包經營基本經濟制度,園區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探索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鼓勵支援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開展家庭賓館、旅行社、牧家樂、民族文化演藝、交通保障、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引導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當地居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此外,在去冬今春玉樹發生的雪災中,生態管護員制度再次發揮了作用。生態管護員制度施行後,農牧民可以拿出這部分收入購買飼草互助自救,同時,管護員自身也在抗災救災中發揮了重要力量,這也是此次雪災並未造成巨大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國家公園省的建設中,要率先研究國家公園省建設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比如建立完善年公報制度、舉辦國家公園論壇等。
2019年1月,青海省乃至我國首個《國家公園公報》——《三江源國家公報(2018)》正式對外發佈。公報分三大板塊、十個部分,以漢、藏、英三種文字發佈,分別闡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意義和發佈公報的重要性,圍繞體制試點總體進展、管理體制、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外合作交流、支撐體系建設、願景展望八個方面分別總結了開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經驗。公報這一軟性“生態産品”發佈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隨後,我省正在全力籌備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啟動大會……
視點短評:建設國家公園省勢在必行
一直以來,青海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中堅持先行先試,形成了青海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體系。以三江源地區為試點,率先取消地方生産總值、招商引資等經濟考核指標,探索建立新型綠色績效考評制度,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再到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的建設;從生態立省、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到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一路走來,青海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一步步探尋生態價值、生態責任和生態潛力的內在邏輯關係,逐步形成了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的格局。
建設國家公園省,是青海堅持綠色發展,倡導並踐行綠色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青海促進綠色生産生活,加快推進産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的總開關,建設國家公園省,青海勢在必行,也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各地區、各部門,甚至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建設國家公園省,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不斷深化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發佈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籌辦好首屆“國家公園論壇”和“世界自然遺産地論壇”。編制國家公園省建設總體規劃,統籌佈局和探索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做整合優化、體制創新、資金保障、科學管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範,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只有這樣,青海的綠色發展方式才會不斷升級、日趨完善,青海的綠色發展之路也才會越走越寬闊、越走越敞亮。
故事傳真:生態管護是一份天大的責任
2月21日,玉樹冰天雪地。稱多縣珍秦鎮十一村的牧民群眾正在忙著購買飼草料。
一個作業本、一支油筆,今年22歲的草原生態管護員仁青才仁忙碌地登記飼草料收發數字,“多了54元錢,應該上繳”,在仔細核對賬目以後,仁青才仁將因過秤、找零誤差多餘的錢交到了珍秦鎮鎮長索昂江措的手中。
索昂江措説,仁青才仁雖然年輕,但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群眾都很認可。一個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大家都很佩服他。靦腆的仁青才仁不善言辭,面對大家的交口稱讚,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著説:“我是黨員,這都是應該做的。”
帶著好奇,我們走進了仁青才仁的故事。
仁青才仁小時候失去了父母,他承擔起了撫養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的重擔。年輕的仁青才仁便常年在四川打零工,只有弟弟妹妹放假,他才會請假回家看一眼。仁青才仁説:“不出去打工一家人的生活沒有著落,可出去打工了,弟弟妹妹又沒人照顧,在外面打工的日子很苦……”
2016年寒假,回來照顧弟弟妹妹的仁青才仁接到了村委會主任久美旦周的電話,希望他來當一名草原生態管護員。久美旦周説:“仁青自己還是個孩子,還要帶三個孩子生活,日子過得苦得很,像他這樣的情況,當一名草原生態管護員最合適了,每個月不僅有1800元的工資,還可以照顧家人。”
聽到這個消息後,仁青才仁興奮不已。從忐忑報名、層層篩選,直到手臂上戴上草原生態管護員的袖標,他心裏的一塊大石頭才落了地。
説起平日的巡護任務,仁青才仁年輕的面龐上漸漸露出了嚴肅的神情,在仁青才仁眼中,這是一份天大的責任。巡護時,他要負責查看草原、草山的情況;要觀察水源、環境有沒有被污染,還要注意有沒有人偷獵;要核定牧戶牲畜數量、維護草蓄平衡;更要認真做好巡查記錄,同時他還承擔草原火災等重大自然災情報告的職責。反正草原上的一切他都要處處留心,遇到情況更要及時彙報。
仁青才仁説,他每隔兩天就要騎摩托車去自己的片區巡護,最遠的巡護里程超過50公里,每次巡護都會把途中所見所聞記在本子上。巡護看到野生動物時還有一種説不出來的興奮。每天能看到弟弟妹妹,又能看護美麗的草原,幸福溢於言表。
鎮長索南江措給我們講了一個仁青才仁在這次雪災中的故事。
2月9日晚上10點半左右,仁青才仁接到求助電話,一名運送飼草料的車陷在了214國道。深夜救援困難重重,但仁青才仁叫上另外兩名草管員巴吳、才江,帶上鐵鍬就動身了。得知司機還沒吃晚飯,仁青才仁又從家裏帶了炒麵、饃饃給這名司機。
三人駕車抵達現場,大雪未停、齊膝的積雪漸深,車輛根本無法前行。仁青才仁見狀説,如果車停在路上一夜,柴油一旦凍住,飼草料就沒法及時送到牧民家裏,早一點運到,牧民家裏的牲畜就多了一分存活的希望,飼草料就是群眾的“救命草”。
“挖吧。”三人二話不説,揮舞起鐵鍬開始挖雪。巴吳走得著急,連拖鞋都沒來得及換,踩在冰冷的雪地裏寒冷入骨。就這樣,三個人、三把鐵鍬,顧不上休息,硬生生地清理了一公里路面,載著飼草料的大車順利通過。而此時,已是淩晨5點。
迎著朝陽,仁青才仁説:“雖然很累,但是值得,我是一名草原生態管護員……不為別的,要讓大家都感受到溫暖。”
仁青才仁只是眾多草原生態管護員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不少草原深處的放牧人轉變成了生態管護員,在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精準扶貧、美化環境、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創建和諧牧區、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記者問及當草原生態管護員以來最大的感悟時,仁青脫口而出,“我現在是一名黨員,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原標題:建設國家公園省 不斷夯實綠色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