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草原之子”廷·巴特爾在委員通道上講述草原生態的喜人變化(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網3月9日訊(記者 蘇文彥)3月9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啟第二場委員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九位全國政協委員接受了國內外媒體的採訪。
3月9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啟第二場委員通道集中採訪活動(視頻截圖)
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草原之子”廷·巴特爾回顧了自己紮根草原40多年來,為草原生態建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我們內蒙古的牧民有責任保護內蒙古的大草原,讓內蒙古的草原更美好。” 廷·巴特爾説。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重視內蒙古草原生態,讓廷·巴特爾這位來自基層的全國政協委員很受鼓舞。“我們願意把草原生態建設得更好。”廷·巴特爾説:“為了更好地保護草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草原之子”廷·巴特爾在委員通道上接受採訪(攝影:陳建)
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更好地保護草場,廷·巴特爾提出了“減羊增牛”的“蹄腿論”,也就是減少羊群、鼓勵養牛。他給牧民們算了一筆賬: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隻羊折算1頭牛,養1頭牛只有4個蹄子踐踏草原;養5隻羊卻有20個蹄子踐踏草原……廷·巴特爾提出的減羊增牛、少養精養,既能保證牧民收入,又能減少牲畜頭數、減輕草場負荷,讓草原休養生息。
為了給心存疑慮的牧民們吃一顆“定心丸”,廷·巴特爾不僅率先在自家牧場上做實驗,更是把全部身家拿出來,承諾如果嘎查裏的牧民因此降低了收入,他來補上。“我把自己家草場上的羊群賣掉,改成養牛,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我用我們家所有的財産抵押,嘎查裏牧民的收入要是降低了,我來賠償。”
廷·巴特爾的生態牧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看到廷·巴特爾的一系列措施産生了效果,草場綠了、牲畜肥了、收入增了,牧民們紛紛“跟進”。廷·巴特爾介紹,經過生産模式改革後,當地草原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牧民們的生活也有了明顯改善。2002年,廷·巴特爾所在的嘎查每人平均收入僅700元,現在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18800元。
草場的生態環境也改善了很多,現在,已經有200多種植物、100多種動物在這片土地上“安家落戶”。每年夏天,種類繁多的鳥兒到草原上築巢孵蛋、養育雛鳥,冬季再返回南方,狍子、狐狸、獾子、鹿等野生動物更是時常出沒。如今,廷·巴特爾和他的妻子勞作之餘,最大的樂趣就是拿著相機拍攝這些花花草草和野生動物“客人”。
牧民收入增加了,草原生態改善了,廷·巴特爾的名字也在草原上越傳越廣。廷·巴特爾説,自己“做出樣子”以後,越來越多的牧民來到他家向他學習,“現在每年要培訓上萬名牧民”。
“我們內蒙古所有的牧民都有責任保護內蒙古的大草原,讓內蒙古的草原更美好。” 廷·巴特爾説。
在廷·巴特爾的牧場上駐足休息的天鵝(攝影:廷·巴特爾)
【人物簡介】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中共黨員,1955年6月出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
1974年他來到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下鄉,從此成為一名牧民。他不斷探索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帶領牧民劃區輪牧、建設草原、積極調整畜群結構,進行精細化、科學化養殖,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入選“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牧民代表、內蒙古唯一入選“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的廷·巴特爾在京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活動
廷·巴特爾牧場上的野生動物“客人”(攝影:廷·巴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