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燕委員建議:將呼倫貝爾核心地帶670萬畝耕地退耕還草

發佈時間:2019-03-06 19:25:4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蘇文彥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副市長杜明燕帶來提案,建議將呼倫貝爾核心地帶的670萬畝耕地納入國家退耕還草範圍內。

中國網3月6日訊(記者 蘇文彥)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副市長杜明燕帶來提案,建議將呼倫貝爾核心地帶的670萬畝耕地納入國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範圍內,“將這片草原打造得更加美好,建設北疆最靚麗的風景線”。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攝影:沈湜)

杜明燕表示,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主體地區開墾形成的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如今,呼倫貝爾9個旗市區共有耕地面積670.76萬畝(不包含林權證範圍內耕地),其中超九成分佈在額爾古納市、牙克石市、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旗等4個旗市的山地平原過渡帶草原區。

根據數據分析,呼倫貝爾草原主體地區現有耕地中,基本農田面積佔多數(434.99萬畝,佔比64.85%),1998年前開墾的耕地佔多數(622.23萬畝,佔比92.8%),分佈在山地平原過渡帶草原區的耕地佔多數(622.95萬畝,佔比92.87%),無準確開墾依據的耕地面積比重較大(204.44萬畝,佔比30.49%)。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副市長杜明燕

杜明燕介紹,當前呼倫貝爾多數已墾林地和草原仍處於中、重度沙化範圍,一些基本農田的沙化問題也已十分嚴重,且沙化範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但由於政策規定,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只能在25°以上的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15-25°重要水源地坡耕地實施,且必須在國土部門第二次土地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結果的非基本農田上實施,呼倫貝爾地區大量中、重度沙化的開墾林地、草原,特別是已劃入基本農田的部分急需實施退耕工程,卻遭遇政策瓶頸、無法納入國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另一方面,呼倫貝爾市經濟總量小、基礎弱、底子薄,屬欠發達邊疆民族地區,財政自給率低,難以承受森林、草原、濕地、沙地、水域等保護與建設的配套資金和民生人力等巨大剛性支出,單純依靠地方政府財力實施較為困難。

杜明燕表示,考慮到呼倫貝爾生態功能作用和重要性以及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建議將歷史形成的已墾林地、草原納入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範圍;放寬基本農田調整政策,統籌考慮,在不減少基本農田總量的前提下,可跨區調整基本農田和耕地保有量範圍內確需退耕的耕地;加大國家資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補助資金標準,並出臺政策支援、扶持退耕還林還草後續産業發展,鼓勵已墾林地草原耕種戶退耕還林還草,保障退耕後生産生活。

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攝影:趙芮芬)

杜明燕説,“呼倫貝爾要想取得高品質的發展,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在旅遊業上做文章,以旅遊業為龍頭拉動第三産業的興旺”。因此,她建議逐步把呼倫貝爾草原內因為歷史形成的耕地逐步退下去,將這片草原打造得更加美好,建設北疆最靚麗的風景線。

據了解,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除呼倫貝爾草原東部(約佔草原總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是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果顯著,有效控制了121.5萬畝土地的水土流失和53.5萬畝土地的沙化、退化問題,保護了農田牧場安全,同時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地方林區産業結構趨於合理,特色産業得到發展,顯現出了良好的民生和社會效果。

呼倫貝爾不僅有大草原,還有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攝影:許衛國)

此外,作為鄂溫克族委員,杜明燕還帶來了一個關於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産業發展的提案。考慮到鄂溫克族的使鹿部落世居在大興安嶺深處,有馴養馴鹿的傳統,杜明燕就此提出建議,希望國家整合資源,在鄂溫克族聚居區建立馴鹿産區,在品種繁育、檢驗檢疫等方面加以支援,讓鄂溫克族古老的馴鹿馴養習俗形成産業,增加農牧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