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葡萄美酒翰墨香

發佈時間:2019-02-28 14:07:49丨來源:半月談 丨作者:殷耀 于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烏海與著名葡萄酒産地法國波爾多同處葡萄種植黃金地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寫盡了西部的蒼涼。而如今的黃河之濱,儘是八街九陌、簇錦團花,一座座現代化城市就像一顆顆璀璨明珠,裝扮著古老的母親河。烏海,黃河進入內蒙古草原的第一站,就是一座繁華秀美的城市,雖然年輕,卻很深沉。

        説它年輕,一是這座城市成立於1976年1月,只有40多年曆史;二因它的地域面積,相較于內蒙古其他盟市,只算得上是“小弟”。不少當地人提起家鄉的名字,就很自豪地説,“烏海”還是由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給起的名呢。當地擁有烏達、海勃灣兩大煤田,先有礦區,後有城鎮,先辦企業,後設政府。1975年,內蒙古自治區報請國務院將海勃灣、烏達兩地合併為一個市,由於政府設在海勃灣,故暫定名為海烏市。當時,周總理看到報告後,建議改為烏海市。人們都覺得這個名字好,烏海就是烏金之海嘛,正是對這個城市始於煤、興于煤的歷史高度概括。

        烏海因煤而興,深沉的黑色一度成為城市“主色調”。滿懷詩意的當地人給煤炭起了一個陽光滿滿的名字——太陽石。他們解釋道,煤是古代植物被深埋于地下,在缺氧和某些細菌的作用下,經過幾千年、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漫長時間,在溫度、壓力及地質化學作用條件下而變成的。從本質上説,煤是太陽能量的化石。烏海人對太陽情有獨鍾。城裏有座山叫桌子山,考古人員曾在山上發現岩畫群,上面磨刻著許多古樸神奇的“太陽神”像,烏海也因此被稱為“太陽神”閃耀的地方。到訪的遊客不妨換上戶外裝備,約上親朋好友,去山裏探尋這穿越歷史長河的文明奇跡。

        這裡的人們生活得詩情畫意,但前些年小散亂的煤炭等相關産業給人們帶來不少困擾。小廠小礦遍地開花,從早到晚煙塵滾滾。十幾年前到烏海出差,一進市區還能聞到空氣中的煤煙味,嗆得鼻子和嗓子都不舒服。白襯衣、白球鞋穿一天就臟了,人們很少在屋外晾曬衣服。國家和地方政府意識到,高速發展的經濟肌體流淌著不健康的血液,逐步關停並轉一大批企業,改造整治礦區和城市環境,失去多年的藍天白雲又回來了。如今來到市區,春來花開如錦,秋至細雨綿長。特別是夏秋季節,城在綠中,綠披街巷,家家庭院綠,綠色染萬家。穿城而過的黃河,將城市一分為二,像一條玉帶橫亙在城的中央。我一來烏海,就喜歡沿河散步,喜歡看那黃河溫柔地叩擊堤岸,而美麗的大堤又把黃河緊緊地抱在懷裏。岸上白楊依依,矮矮的沙生植物顯出勃勃生機。

        黃河,慷慨地賦予了人們豐富的物産。黃河鯉魚馳名天下,黃河鯰魚燒茄子最美,還有黃河甲魚、河蝦。閒暇之餘,做一副釣鉤、穿了豆青蟲,找一處水流平緩的河灣子下好,第二日清晨,那魚線上便有了沉甸甸的收穫。或紅燒或清蒸,滋味美妙得無法言表。

        幾年前,黃河內蒙古段唯一的調節控制性水利樞紐,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上百平方公里的烏海湖逐漸形成。烏海湖一邊親吻著烏蘭布和沙漠,一邊相擁著高山,呈現出沙漠出平湖、水清天更藍的秀美。從城市坐快艇8分鐘,就能進入沙漠腹地,既可欣賞碧水金沙、鳥飛魚躍的烏海湖,又可體驗星空露宿、沙漠越野、低空飛行,烏海由此叫響了“來沙漠看海”的城市旅遊品牌。

        充滿生機的景象很難讓人相信,這裡被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環抱。氣候乾旱,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發量卻在3000毫米以上。人們常説,這裡的每一棵樹,都由烏海人親手栽培、呵護長大,即使是成活的樹,也必須始終與滴灌相伴。經過幾代人努力,今天的烏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烏海,與全球著名葡萄酒産地法國波爾多,同處於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毗鄰沙漠,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天然無污染,品質好。當地利用先天優勢,發展了3萬多畝沙漠葡萄種植基地,沙漠周邊的綠洲多了,百姓也因葡萄産業更富裕了。如今,“烏海葡萄”成了地理標誌農産品。

        葡萄酒産業也跟著迅速興起,暗紅的酒色體現出這個城市的濃醇與深沉。葡萄美酒夜光杯,品嘗到醇馥幽鬱、釀色如丹的葡萄酒,任心緒放飛,城市的味道也便涌上味蕾。

        烏海市在建和建成的酒莊有6家,葡萄和葡萄酒年産值3億多元,多個葡萄酒品種榮獲國際大獎,當地連續舉辦中國烏海“絲綢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節,還被布魯塞爾國際評酒會確定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賽永久舉辦地,世界沙漠葡萄酒聯盟和世界沙漠葡萄酒交易中心也在這裡成立,成為馳名中外的“沙漠葡萄酒之都”。品葡萄美酒舒筋活血,研章法墨韻修養身心。濃黑的墨色是“書法之城”烏海厚重與深沉的體現。烏海雖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7000年前,先人們就在這裡刻繪了“太陽神”岩畫。如今,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書法,更是在這裡發揚光大。

        烏海的建設者中,有不少書法愛好者,基於群眾書法的藝術活動非常活躍。1985年,當時的海勃灣礦務局工會在烏海市創辦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海勃灣礦區分校,後又更名為烏海分校。

        一些上了歲數的書法愛好者回憶,參加培訓人數最多時一期達四五百人。一到休息日,人們不管路途多遠,都會擠上班車去參加培訓。多年辦學,分校培養出眾多優秀學生。1991年,佔地1500平方米的烏海書畫院應運而生,成為當地書法城建設的主陣地,受到眾多書畫愛好者的青睞,每年這裡都要舉辦上百場次的書畫作品展覽和交流活動。烏海的書法有著廣泛的群眾和社會基礎,是一種全民性的熱愛,2008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書法城”。

        在烏海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裏,經常可以看到一家三代研習書法,這個只有55萬人口的城市,常年習練書法的人已超過10萬,書法成了烏海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街道牌匾、建築裝飾,到公園場館,處處書韻流淌;從蘭亭學校、機關社區到企業軍營,時時翰墨飄香,“中國書法城”已成為烏海最具特色、叫得最響的城市名片。

        烏金墨韻,美酒濃香。熱情好客的烏海兒女正以奮進為硯,化汗水為墨,著開拓之筆,繪就一個充滿活力、文明和諧、創新開放、安居樂業的現代之城。

        (作者:殷耀係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副社長,于嘉係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對外採訪室主任,原標題:品讀 | 烏海:葡萄美酒翰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