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自然》子刊《自然可持續發展》刊登了題為《中國和印度通過土地利用管理為綠化地球做出貢獻》的研究報告。報告中著重強調了中國自21世紀初以來為地球綠化做出的貢獻。
報告指出,根據2000年到2017年的衛星數據,中國與印度共同貢獻了全球1/3的植被面積增長。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發表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中國新增植被面積至少佔世界新增植被面積的1/4。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的植樹造林計劃和集約型農業。
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世界上超過半數的碳匯歸功於不足140年的“年輕”森林而非熱帶雨林。這表明,中國等國的植樹造林活動對固碳具有重要作用。
《今日印度》同樣盛讚中國近年來為綠化地球所做出的貢獻,稱“在綠化全球的過程中,中國處於引領地位”。
森林不僅具有為生物生存提供場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固碳釋氧等重要功能,還能為人類生産大量可再生木質和非木質林産品,顯著改善生産和生活環境,為人類提供休憩娛樂場所。發展林業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20年來,中國相繼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産用材林建設工程,並加強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使得中國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為例,工程啟動40年來,建設區域林地面積共增加301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05%升至13.57%。另據中國歷次森林資源清查的數據,從1998年到2013年,森林覆蓋率由16.55%增至21.63%,森林面積增長近50萬平方公里。中國人工林面積達到6933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積的不斷擴大,品質的不斷提高,不僅使自然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還極大推進了我國森林旅遊、經濟林果、林下經濟等綠色産業發展,促進了山區、林區及農區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林業建設的進步,得益於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中國政府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並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這一切都為林業建設和發展制定了長遠目標。
林業建設的進步,還有賴於持續的體制和機制改革,新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森林、草原、荒漠、濕地四大生態系統的保護、建設和協調發展。
林業事業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的發展理念。長久以來,林業建設者一直堅持因地制宜,按照“先論證、再行動”的步驟,遵循“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依據區域生態承載力進行生態恢復和植被建設。以正確的理念為指導,中國林業建設質效兼顧,穩中有進。
在林業建設中,中國不僅聚焦自身發展,還積極承擔國際義務。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於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新目標。
著眼未來,中國生態保護與建設還應彌補短板,重點著力。目前,條件較好的宜林地已經基本完成植樹造林,剩下的都是宜林荒漠化地區、石漠化地區、鹽鹼地、尾礦區等“硬骨頭”,亟待生態修復。中國森林生産力及功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勢在必行。同時,林業建設必須秉承“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區域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雙豐收。
中國跨多個氣候區,地理環境複雜,林業工作者經過70年的努力,人工植樹造林取得世界第一的驕人成績,積累了各種複雜環境植樹造林和恢復植被的經驗。中國可利用自身積累的經驗,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與世界各國開展技術合作,為建設一個更綠、更美的地球而努力。
(受訪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培育學科教授賈黎明,魏弘毅採訪整理,原標題:綠水青山扮靚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