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地區首個摘帽貧困縣:送走沙害,走上生態致富路

發佈時間:2019-02-19 08:43:15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艾福梅 謝建雯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過去5年間,鹽池縣共減貧3.2萬餘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6%。2018年9月,鹽池縣正式脫貧摘帽,在西海固地區9個國家貧困縣中拔了“頭籌”。

  “這幾年生活滿意得很。”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長流墩村45歲的農婦陳春霞説。她染著酒紅色頭髮、穿著皮褲、腳蹬高跟鞋,十分時尚。己亥春節,她家腌制了兩壇子燒肉、一大盆灌腸。

  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因生態脆弱、土地貧瘠,這裡的人曾飽受沙害和窮苦。到2013年底中國提出“精準扶貧”時,全縣貧困發生率仍高達23%,貧困人口近3.3萬人。
  陳春霞是其中之一,她丈夫因車禍殘疾,兩個孩子上學,哪兒都要錢,一次100元錢她都拿不出。
  如今,借著灘羊産業發展和金融扶貧的東風,吃苦耐勞的陳春霞將養羊規模從30余只擴大到200余只,還做電商幫鄉親代買代賣,家庭的整體收入大大提高了。她説,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她要爭當村裏的養殖大戶,明年再養400隻羊。
  過去5年間,鹽池縣共減貧3.2萬餘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6%。2018年9月,鹽池縣正式脫貧摘帽,在西海固地區9個國家貧困縣中拔了“頭籌”。
  “鹽池縣的脫貧摘帽,是1986年國家設立貧困縣以來,寧夏第一次實現貧困縣數量凈減少,是鹽池乃至寧夏扶貧開發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鹽池縣縣長戴培吉説。
  長流墩村村支書趙紅林是土生土長的鹽池人,在他看來,生態環境改善是這個“沙漠縣城”脫貧攻堅的基礎。
  2002年11月,鹽池縣率先在寧夏實行封山禁牧。經過多年的修復與治理,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3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蓋度、植被覆蓋率提高到了31%和68%,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高沙窩鎮曾因“風吹沙跑形成沙窩”而得名。“過去村裏蓋房不砌院墻,就是為了避免一颳風沙子都涌到院子裏。而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院子,周圍也看不到明沙了。”趙紅林説。
  在生態修復的同時,鹽池縣大力發展灘羊、黃花菜、小雜糧等特色優勢産業,不斷夯實脫貧攻堅産業基礎,築牢穩定脫貧致富的根基。
  作為全國聞名的“灘羊之鄉”,鹽池縣成立了灘羊産業發展集團和鄉村灘羊協會,實行産業鏈關鍵環節標準化,牢牢掌握了灘羊肉價格話語權。隨著鹽池灘羊肉“三上國宴”,灘羊品牌價值達到68億元,年飼養量穩定在310萬隻左右,年産值佔全縣農業總産值的60%以上。
  “我們村700多口人,羊存欄量就有1.2萬餘只,灘羊毫無疑問是脫貧的‘功臣’。”趙紅林説。
  脫貧靠産業,産業靠金融。鹽池縣採取誠信支撐、産融結合、風險防控、保險跟進、改革創新“五大舉措”,破解了貧困戶貸款貴、貸款難等問題,走出了一條“依託金融創新推動産業發展、依靠産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新路子。
  數據顯示,僅2018年一年,鹽池縣新增扶貧信貸6.5億元。
  行走在今日鹽池的鄉鎮村莊,每個農民都能講出一個利用貸款發展産業的精彩故事。在誠信體系的支撐下,只要有發展能力,就連60歲到70歲的貧困戶也能獲得貼息貸款,迎來“夕陽再起航”的機會。
  鹽池縣乾旱的劣勢也變成優勢,吸引中國民生投資集團在長流墩村流轉4.6萬畝土地建光伏産業園區。據了解,隨後落地的還有一個光伏科技館。
  “園區、科技館都需要綠化保潔,農民搞家庭養殖的同時,還能就近務工增收。村裏還打算建個採摘園發展旅遊餐飲。”趙紅林説。
  75歲老人汪榮的上百畝地流轉出去,變成一個巨型太陽能板“方陣”。他也從磚房住進了由企業補貼新建的二層小洋樓,還幫兒子打理起底樓新開的小賣部。
  屋外,紅墻黃頂的小樓四週是一圈白色柵欄,青磚鋪成的院子乾淨整潔;屋內是明廚亮灶、獨立衛浴和寬敞的臥室。
  “住了30多年土坯房,一颳風下雨就擔驚受怕。本以為磚房就是最好的,真沒想到能住進這麼漂亮的樓房。”汪榮説。
  摘帽不摘責任,脫貧只是第一步。戴培吉説,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鹽池從脫貧摘帽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關鍵之年。“我們要著力鞏固脫貧成果,今年爭取把全縣貧困發生率控制在0.3%以內,加快建設‘鄉村振興和脫貧富民’示範縣。”他説。(原標題:西海固地區首個摘帽貧困縣見聞:“沙漠縣城”送走沙害,走上生態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