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的風沙過去到底有多大?“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秋”,這是老通遼人記憶深處的俏皮話。為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遼市堅定以“生態立市”,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施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退耕還林、封禁保護區等措施,昔日的荒山禿嶺被一道道綠帶環繞,城市園林綠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實現了從風沙蔽日到推窗見綠的美麗蛻變。
“過去通遼城區的道路兩側只有楊樹和旱柳,春天一到,滿城楊柳絮飛揚,刮得人睜不開眼睛。如今銀杏、五角楓、垂柳、紫葉李、京桃、金葉榆等樹種都已經在通遼‘安家落戶’。”孟凡林如數家珍。孟凡林1979年參加工作,現任通遼市園林局人民公園管理處主任,是通遼園林事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通遼市地標性建築遼河公園原是西遼河灘地,曾經乾涸無水、植被稀疏,也是城區風沙揚塵的主要發源地。2010年,孟凡林從平整土地開始參與遼河公園建設。2012年6月公園主體建成並開放,核心區總面積325公頃,涵蓋86個運動場地、百米民族版畫長廊、百里健身步道,是集文化娛樂、康體休閒、景觀遊賞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濱水公園,一草一木都凝結著像孟凡林這樣建設者的汗水。
“為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園路選用了透水磚、透水瀝青等環保材料,綠地澆灌則採用噴灌和低壓管道灌溉技術。”孟凡林介紹,項目設計以先“引水復綠”再“完善功能”為原則,先期栽種錦雞兒、紫穗槐等固沙、固氮等抗旱性強的植物,後栽種沙地雲杉、樟子松等樹種,待土壤狀況改善後再進行景觀建設,生態系統逐漸恢復良性迴圈。
2012年,通遼市建設完成外環綠化帶,提升改造了霍林河大街、紅光大街、福利路、西順路等街路,完成10余處遊園、60余處街角綠化。
2015年,霍林河大街分車島提升工程實施,栽植銀杏1000株。同時,啟動主城區空閒地、廢棄地綠化建設,提升城市綠量,充分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均衡綠地分佈,先後完成了勝利北路、客運站、鳳凰山大街等空閒地建設。
2016年,150畝薰衣草花田建設完成;2018年,菊花花田對外開放。夏日裏,菊花和薰衣草次第競放、絢麗斑斕,如詩如畫,市民徜徉在花海綠地之間,盡享浪漫芬芳。
孟凡林感慨地説:“30多年前,人民公園是全城唯一的公園,逛公園還是個稀罕事。隨著西拉木倫公園、森林公園、遼河公園等大型綜合性公園的建成開放,公園不再是‘圍欄裏的風景’,早已成為了市民日常休閒、健身、娛樂的場所。”
去年,通遼市制定了“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以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為核心,恢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資源、提高水安全、完善規劃管控體系、建成海綿項目連片區域,轉變傳統的排水防澇思路和污染治理思路,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推進新老城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應,建設有內蒙古特色的創新型海綿城市。
街頭、廣場、濱河等綠地建設不斷細化,城市道路綠化隔離帶、道路分車島和行道樹綠化建設持續推進,公園、廣場佈局均衡、景致優美。社區功能完善、花卉成簇,街角遊園、防腐木長廊、立體花架隨處可見,到處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整個城市如同一座大花園。城在綠中、路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建於孝莊河兩岸的科爾沁文明之光、烏力格爾、蒙文書法、科爾沁版畫等12個專題博物館,不但美化了街景,更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內涵。通遼市也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遼河公園生態保護園林建設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