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夜晚,月光灑滿整個村莊,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雙勝鎮二道壕村一片靜謐安詳。駐村工作隊隊長董立剛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像往常一樣拿起兒子的臟衣服泡在水盆裏,邊洗邊説:“兒子,抓緊時間寫作業,過兩天送你回通遼過年……”
爺倆兒夜晚的生活就在父親對兒子的絮叨中度過。如今二道壕村的村民早已把這對父子當成了村裏人,提起董立剛,村民都知道:“就是帶著孩子來駐村扶貧的董隊長!”
董立剛是通遼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名幹部,兒子董清原來在通遼市實驗小學讀書,董立剛長期駐村,董清因為想念爸爸經常“上火”,董立剛每次答應兒子回家看他總是兌現不了,董清等不來爸爸就自己坐火車去科左後旗找爸爸。董立剛深知小學六年級的孩子,需要父親的陪伴和教育,但在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一面是駐村2000多名群眾的殷切期盼;一面是需要照顧的兒子,作為一個負責的男人,他只有把兩方面的責任一起扛在肩上。於是,他將兒子轉學到科左後旗雙勝鎮向陽中心校,把父子相隔的距離縮短了,但是他工作起來沒有雙休日,不分白天黑夜,所以他讓兒子住校,週末把兒子接到身邊,晚上給兒子洗涮,與兒子溝通交流,這也是父子倆每週最幸福的時光。
生活中董立剛既當爹又當媽,工作中董立剛對待貧困群眾更是勝似親人。
他自掏腰包給貧困戶交保險、墊醫療費、送慰問金,聯繫企業捐助米、面、衣物……董立剛用實際行動溫暖著每一個貧困戶。
“在我心裏,已經把董叔叔當成親人了。” 受董立剛幫助的范金磊小朋友的姐姐感激地説。
范金磊的媽媽是盲人並且患有胃癌,在董立剛入戶時發現,不到2周歲的范金磊坐臥達不到同齡孩子的水準,最後經過醫院確診為腦癱患兒,需要及早做康復治療,但每天300元的康復治療費,成了這個家庭的天大難題。
“你們放心,孩子的事我想辦法!”董立剛撂下這句話,沒多久,就幫范金磊申請到了“腦癱肢殘兒童康復七彩夢”6個月的免費救助項目,接著又忙前忙後幫小金磊辦理住院、檢查,安頓好後他買了一些生活用品,又拿出300元錢交到范金磊媽媽手裏,“嫂子,安心給孩子看病,有事給我打電話。”
2018年9月,董立剛又繼續幫小金磊申請了8個月的免費康復治療。“我有時間回通遼就去康復中心看看這孩子,現在這孩子康復效果很好,這下我就放心了。”董立剛説。
全村80戶貧困戶他挨家挨戶跑了多少遍已經説不清,凡是建檔立卡戶,家住哪趟街、家裏幾口人、生活怎麼樣、收入靠什麼、困難在哪,説起來他都如數家珍。
二道壕村人多地少,村集體經濟滯後,董立剛與工作隊的同志,一邊學習上級扶貧政策,一邊瞄準問題想對策、找出路。為推動産業扶貧,他帶著村“兩委”班子到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藥材種植基地參觀,一路走一路討論:“和人家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二道壕村下一步怎麼辦?”
通過調研分析,一個有關産業扶貧的新思路在董立剛的腦海裏逐漸清晰起來:一是二道壕村養牛戶多,走“合作社+農戶”的路子,既能擴大養殖規模,又能讓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受益;二是發展養牛需要大量的飼料,辦飼料加工廠是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既能解決飼料供應問題,又能實現集體增收;三是各家各戶庭院較大,利用起來搞藥材、蔬菜種植,發展“一村一品”前景看好。
有了思路就開始行動。董立剛努力爭取項目追加資金15萬元,幫助村裏啟動飼料廠建設,又通過原單位協調企業出資5萬元,解決了上電問題。現在,這家村辦的飼料廠已投産試運營,這是二道壕村有史以來建起的第一家村集體企業,儘管剛剛組建,卻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了奔頭。
通過引導農戶在自家庭院種植沙參、桔梗等中藥材,全村共盤活土地近100多畝,實現戶均增收近1000元。另外,還成功引進了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藥材種植項目,組織群眾一次落實地塊300多畝。
為了有效利用扶貧資金,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項目,董立剛一連幾天“泡”在合作社裏。最後確定以扶貧資金入股和“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3方簽訂託管養殖協議,由合作社每年給貧困戶定期分紅1500元。目前,該村已有62戶貧困戶入股到合作社。
今年57歲的杜金龍,是村裏建檔立卡重點扶貧對象,因患腦血栓而喪失勞動能力多年。在董立剛的積極協調和幫助下,杜金龍不僅通過政策扶持入股從科爾沁牛業得到養殖分紅資金5000元,還從合作社領到了1500元的利潤分紅,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讓産業發展的“紅利”惠及所有貧困群眾,是董立剛的最大願望。如今,二道壕村已有68戶貧困戶實現了進入産業鏈增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夜幕中,兒子問:“爸爸,咱們得啥時候能回家啊?”“等貧困戶都脫貧了,咱們就回去了!”董立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