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查幹湖考察時強調,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查幹湖保護生態和發展旅遊相得益彰,要堅持走下去。
濕地保護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在日前舉行的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上,中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對外發佈《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白皮書認為,我國國際重要濕地土地(水域)類別整體處於穩定狀態,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情況。
近年來,我國多地依託濕地資源發展旅遊業,濕地旅遊日益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開展濕地生態旅遊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積極效應獲廣泛認可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綠色消費方式,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83年提出後,迅速普及全球。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生態旅遊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濕地公園、沙漠公園、水利風景區等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體系。這其中,濕地旅遊方興未艾。
“濕地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調節氣候、維護物種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二是能夠提供動植物産品、提供水資源等經濟功能;三是具有科學研究、休閒旅遊等社會功能。”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靈恩説。
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教授張明祥表示,濕地是生態旅遊的一個重要載體,近幾年依託國際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等濕地資源,生態旅遊發展比較迅速。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羅芬表示,自2004年國家首個城市濕地公園——山東省榮成市桑溝灣城市濱海濕地公園建立開始,濕地公園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景觀資源,日益成為民眾休閒旅遊的重要選擇。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劉俊教授表示,濕地旅遊的興起為我國濕地保護帶來了新的保障。開展濕地旅遊,成為解決濕地保護經費短缺、促進濕地周邊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例如,浙江西溪濕地通過科學規劃,突出濕地特色,引入旅遊業態,綜合效益正逐步凸顯。通過參加濕地旅遊和休閒活動,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
王靈恩同時提醒,不能簡單地把濕地當成旅遊景區、城市公園來建設,濕地是保護地,要立足綜合利用,合理開展旅遊只是其眾多功能之一,單純依靠收取門票支撐濕地持續發展是不可取的。
多方推動保護與利用
濕地旅遊的有序開展,離不開制度體系的保障。近幾年,相關部門連續出臺措施,加強濕地的保護與利用。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家旅遊局印發的《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將濕地列為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方案提出,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形成濕地保護合力;原國家旅遊局公佈了首批10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
“要在利用理念、設計規劃、技術應用、人才使用等方面下工夫,讓濕地旅遊融入當地的生態系統中,強化濕地旅遊的環保宣教功能。”王靈恩説。
“我國部分濕地旅遊呈現‘重開發、輕管理’的現象,開發過程中忽視了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部分旅遊活動延伸到了濕地核心保護區,以至於人類旅遊活動破壞了濕地生物生存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群落的生長髮育和繁殖,造成濕地的面積萎縮、生態調節功能下降,應建立完善的濕地資源監測體系,實現動態監測。”羅芬説。
“要完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當地居民、專家學者、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共同保護、利益共用。”張明祥認為,“濕地利用過程中,當地社區居民應作為主體,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從而感到濕地旅遊是對他們有益的。”
未來發展應注重內涵
對於濕地旅遊的發展方向,張明祥認為,濕地應因地制宜地開展生態旅遊,以大自然為基礎,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特徵為目標,發展有助於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像丹東、洞庭湖、濱海新區等地的濕地保護區舉辦的觀鳥大賽,帶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還宣傳了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是一種積極有效的生態旅遊探索。
“生態旅遊是濕地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是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抓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鐘林生表示,環境影響評價是生態旅遊研究的核心問題,確保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品質不降低是生態旅遊發展的責任。
“研學旅遊也將成為提升濕地旅遊內涵的重要方向。”劉俊表示,濕地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館,研學旅遊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渠道,並且已成為當前旅遊市場的熱點。在此背景下,促進濕地保護、科學普及與旅遊休閒的深度結合,進一步挖掘濕地研學旅遊資源,創新濕地旅遊發展模式,打造濕地旅遊主題品牌等將成為濕地旅遊升級的關鍵。
羅芬也表達了相同觀點,濕地是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生態資源,蘊含豐富的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知識,重點應發揮濕地的科普教育功能。
“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建立科普宣教中心,採取靈活多樣的宣教方式,提高人們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張明祥説道。(原標題:發展濕地旅遊 助力生態文明——寫在“世界濕地日”即將到來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