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2019-01-16 21:19:04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白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我國民族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如今已成為自治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

安巴特爾在介紹蒙醫藥發展情況(攝影:白蓮)

千百年來,遊牧民族在與自然和疾病鬥爭的長期實踐中,創造、積累和精選不同藥材,經驗積累與智慧總結代代相傳,成就了今天獨具一格的蒙醫藥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我國民族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如今已成為自治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

銀質針灸用具、黃銅制藥搗子、木刻板蒙醫藥經文、手刻油印講義……安巴特爾一一向記者介紹許多頗具年代感的蒙醫藥“寶貝”。

“這些有的是祖父傳給我的行醫用具和老師親手刻寫的蠟紙講義,還有些是祖父從他老師那裏繼承下來的,最古老的有近200年的歷史了。”

當記者提出想要仔細觀看這些寶貝的時候,安巴特爾從臥室的櫃子裏把它們小心翼翼地取出來。看到它們,他的思緒慢慢飄遠……

遊走草原懸壺濟世

今年79歲的安巴特爾,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蒙奧神”膏藥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

安巴特爾出生在通遼市科左中旗的一個蒙醫世家。他從小跟隨祖父斯曄在茫茫的科爾沁草原上為百姓治病,22歲師從蒙醫藥大師扎木央系統學習蒙醫藥專業知識和技能,先後獲得國家、自治區科技進步獎,退休後仍然不忘初心,致力於蒙醫藥研發。

祖父更像是安巴特爾的啟蒙老師。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祖父遊走在茫茫大草原為患者治病,贏得了農牧民的尊敬和愛戴。“不論嚴寒酷暑,不分山區平川,哪有人生病了,祖父總是逢請必到。”

兒時的安巴特爾常常好奇地跟隨祖父,看到人們稱祖父為“神醫”“活菩薩”,行醫濟世的種子悄悄在安巴特爾心中生根發芽。

斯曄畢業于蒙藏醫校,行醫數十年,秉承蒙藏醫獨特理論,潛心研究,自採、自製內服藥和外用藥。“祖父在蒙藏醫校傳承製作一種特殊膏藥,專門治療牧民常見的腰背酸痛、風濕性疾病等,效果很好。每次出診總有當地人向他討要這種膏藥,祖父也會無償送給一些窮苦的老人們。”

閒暇時,安巴特爾常常和祖父到人跡罕至的草原深處採藥,學會了辨別各種藥材的形態和屬性。

千百年來,遊牧民族在與自然和疾病鬥爭的長期實踐中,創造、積累和精選不同藥材,經驗積累與智慧總結代代相傳,成就了今天獨具一格的蒙醫藥文化。

處理藥材

刻苦鑽研德醫雙修

1962年,經錫林郭勒盟衛生醫藥局推薦,安巴特爾來到呼和浩特學習。期間,他幸運地成為蒙醫藥學大師扎木央的弟子,開始系統學習蒙醫基礎理論、蒙醫診斷學、蒙醫藥劑學等蒙醫藥學專業知識和技能。

扎木央當時在自治區中蒙醫研究所從事研發和教學工作。他博覽蒙藏文醫藥書籍,刻苦鑽研,融蒙藏醫學精華為一體,加上勤於實踐,蒙醫理論和醫術造詣很深。不僅如此,扎木央德醫雙修,他給弟子授課時常説:“不管男女老幼,還是家庭貧富,都要一視同仁,盡心竭力地給予治療,這是我們的天職。”

扎木央還非常重視蒐集和積累資料。幾十年來,他以蒙文為主,兼用漢、藏文,編寫了《三體合璧藥名手冊》《蒙成藥介紹》《簡易診斷學》《蒙藥驗方選》《蒙藏漢文藥材對照名錄》《蒙醫方劑》《蒙藥鑒別》等有關藥物方劑、臨床診斷等方面的資料和講義80余種,共約300多萬字,成為蒙醫藥培訓和研究的專業教材。

上世紀60年代初,安巴特爾常跟扎木央去基地種植培育藥材,認真學習每味藥材的形態、産地、品種以及真偽的鑒別、性味、功效,還有采收、加工、炮製、貯藏等方法,對每味蒙藥材逐漸瞭如指掌。

在老師悉心教導下,安巴特爾如饑似渴地學習中醫藥學、蒙醫藥學知識。那時,安巴特爾主修6門專科,藥學方面是單味藥、方劑及炮製,醫學方面是人的疾病和治療“赫依”“協日”“巴達根”“二基”“三衡”“五元”學説……

朝夕相處中,扎木央毫無保留地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他的弟子們,安巴特爾在學業上逐漸精進。1994年,扎木央去世了,但他樂善好施的慈悲胸懷被草原人民永遠銘記。

向學生傳授蒙醫藥知識

不忘初心傳承創新

1973年,安巴特爾調入內蒙古衛生廳從事藥政工作。30多年時間裏,他多次參加中蒙醫藥新産品開發研究、審批、鑒定等工作。

雖然身在行政崗位,但安巴特爾從未離開對蒙醫藥的研究,先後組織醫藥科研課題6項,蒙藥“哈布德仁-9劑型改革的研究”于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工作中,細心的安巴特爾發現了當時蒙醫藥界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蒙藥材的命名和使用沒有統一標準。僅“沙棘”一個藥名,在不同地區卻是大不相同的5種藥材。

“自治區成立以來,尚未制定出版一本統一的蒙成藥標準,在蒙藥生産供應、産品品質的監督檢查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人們用藥安全。”1983年,安巴特爾牽頭編寫了《內蒙古蒙成藥標準》,流傳在草原上的102種蒙成藥終於擁有了統一標準。安巴特爾也因此榮獲了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後,安巴特爾在1987年又參與編寫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這兩個標準填補了國家和自治區相關領域的空白,為自治區蒙藥生産、供應、檢驗、使用和産品品質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進一步研究蒙醫藥學奠定了基礎。

退休後,安巴特爾開始潛心研究祖父留給他的膏藥製作工藝。在保存藥膏秘方完整性的基礎上,他對膏藥的技藝做了改進和提高,成功研製出第二代新産品,並獲得2項專利。2012年,該秘方、加工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得到國家的支援和保護。

2015年,安巴特爾成為第四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蒙奧神”膏藥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如今,在安巴特爾的影響帶動下,兒子安成林、孫女安吉雅泰也加入到蒙醫藥傳承這一偉大事業中來,協助開發研究蒙醫藥。技藝上,安成林精益求精,特別注重藥材原料的正宗性,多次跋山涉水進山區、草原採集,以保證藥品的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我國民族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如今已成為自治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及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召開了全國民族醫藥工作會議,11部委出臺了《關於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自治區積極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把蒙醫藥作為醫藥衛生工作的重點,出臺一系列扶持和促進的法規政策,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內蒙古醫藥産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目標,為蒙醫藥標準化、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我區蒙醫藥事業抓住難得機遇,在良好的環境中加快發展。安巴特爾帶領著他的子孫和接班人們推陳出新,為把蒙醫藥傳承發揚光大努力做出新的貢獻。身為我國四大少數民族醫藥體系之一的蒙醫藥,是蒙古民族的文化瑰寶,一定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記者 白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