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巴特爾不是叱吒風雲的大製片人,他是一個親力親為的小製片人。
小製片人有小製片人的磨難,他經歷過臨時撤資、中途更換導演、非典停拍……而這些練就了其安身立命的基本素養,依靠人格魅力在資方的出資意圖、導演的藝術追求和市場縫隙間尋找平衡。
作為製片人,呼和巴特爾用18年時間講了《青年烏蘭夫》《我的鄂爾多斯》《嘎達梅林》《警察日記》《片警寶音》5段英雄故事,故事都獲得了較高的口碑,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盈利。下一部電影,他打算更市場一些。他想使自己的作品也可以獲得票房成功。
《片警寶音》劇照
第一次見呼和巴特爾是2009年在錫林郭勒草原、電視劇《嘎達梅林》的開機儀式上。9月的草原風很硬,呼和巴特爾全程高壓的狀態。後來才知道,開機第二天投資方撤資了。作為一個小製片人,呼和巴特爾還經歷過開機一個月被迫換導演重拍、非典劇組解散等各種狀況。
十年間,有幾次都為呼和巴特爾的項目捏一把汗,到最後他都撐過來了。《嘎達梅林》在央視播出,《警察日記》讓王景春斬獲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片警寶音》被馬克·穆勒選為平遙國際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的開幕影片。
呼和巴特爾算不上多産,18年只拍了電視劇《青年烏蘭夫》《我的鄂爾多斯》《嘎達梅林》和電影《警察日記》《片警寶音》。從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到戈壁片警,呼和巴特爾開玩笑説越拍越小了,“拍的都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物!”
《片警寶音》上映後,有媒體稱之為“文藝的官宣”。呼和巴特爾説,“他們讀懂我了。”當記者問呼和巴特爾對製片人素養的理解時,他首先提到了對故事的判斷。展開的過程中,他用了一個生動的詞“掰”一一把資方的出資意圖和導演的藝術追求“掰”到一起。
呼和巴特爾的公司叫藍色故鄉,那是蒙古高原的顏色,是他的故鄉。他沒有國有製片廠的背景、也沒有大民營公司的加持,他的工作完全依靠對故土的熱愛、對好故事的判斷和在不同利益方之間的奔走協調。概括起來,或者就是一個小製片入的自我修。
《片警寶音》劇照
呼和巴特爾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是《警察日記》。本來準備做電視劇,因為電視劇已有公司籌備,只好轉做電影。誰知道第一次,就做出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
《警察日記》以後,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向呼和巴特爾推薦了寶音的人物素材,一個戈壁上的片警,沒有驚天動地的大案。
“這塊骨頭太難啃了!”呼和巴特爾心裏思量著。
2014年冬天,下著大雪,他去了寶音家。在那間戈壁深處的小土房裏,他看到了生養過9個兒女、駝背的寶音媽媽,還有寶音朋友圈裏對媽媽的愧疚。
呼和巴特爾決定把寶音的故事介紹給大家。
《片警寶音》劇照
創作沒有捷徑,呼和巴特爾把視野裏可能合適的導演逐個聯繫了一遍:有人勸他,你的《警察日記》已經做得那麼極致了,再做還沒有進步的空間了,換個題材吧?呼和巴特爾不置可否,換個人選繼續談。有人想把寶音拍成戈壁上的堂吉訶德,像風車騎士一樣徒勞地縫補社會。呼和巴特爾拒絕了,他更願意發掘這個題材溫暖的一面。
《片警寶音》劇照
有人説1000萬的盤子太小,想把投資追加到3000萬一起做。
呼和巴特爾立刻拍板,“你主投我跟投”。直到項目流産重新回到1000萬的規劃,呼和巴特爾依然感謝對方為這個故事付出的半年辛苦。有的導演認為這個類型的題材不適合他們。
呼和巴特爾會從一個蒙古族製片人的視角給他們講與美國西部一樣美麗的烏拉特風景、講蒙古族文化,試圖幫助導演建立對內容的認識和明確基本的創作方向,導演再向觀眾講故事“找導演的過程,其實也是給影片找一個風格定位,更準確、更接近人物”。呼和巴特爾説。找了五年,找到最後整個項目只剩下呼和巴特爾、寶音原型和蒼茫的烏拉特戈壁沒有別的方式,繼續找。用呼和巴特爾的話説,“半途而廢不是我的風格!”
《片警寶音》劇照
楊瑾是呼和巴特爾找到的第六個導演,他跟楊瑾説,“前五個導演已經把水燒到99度了,最後一把火,你來燒吧!”
楊瑾在寶音身上看到了一種別樣的真實,他想把這個自己內心真正崇敬的人用文藝片的方式拍出來。文藝的官宣,於是成了《片警寶音》創作上的一大特色,也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電影走了五年,走過來了,走到了人民大會堂。”12月18日,《片警寶音》在人民大會堂首映,製片人呼和巴特爾感謝了創作過程中提供幫助的領導、朋友,言語間滿含激動。
屬於製片人的榮光只有一天,剩下的是孤獨和辛苦。走出人民大會堂,呼和巴特爾馬不停蹄地參與到電影推廣中。跟大製片人相比,呼和巴特爾是一個親力親為的小製片人。從故事發現,到建組、跟蹤拍攝、宣發,每一個環節都親自去做。
“製片人不是一個風光的職業,或者説屬於職業的風光只在首映禮一天,之前之後往往是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付出。”想一想,他補充説,“製片人沒有快樂,挑戰就是快樂!”
《片警寶音》劇照
“有熱衷拍攝主旋律題材的導演聽説我們拍了《片警寶音》,立刻説想看看。”呼和巴特爾説。
馬克·穆勒談及對影片的看法“我看了,很好、格局很大,不然我不會選它作開幕影片。”同行和影展的認可並沒有幫《片警寶音》撬動市場。上映後的票房成績證明,市場似乎還沒準備好接納這個帶著“藝術+主旋律”雙重基因的新電影類型。呼和巴特爾又一次啟程,為《片警寶音》奔走。
《片警寶音》工作照
呼和巴特爾手裏雖然有時候有別人推薦的題材,但更多題材還需要靠自己找。有時候,一條新聞出來他馬上就跟蹤。他相信故事是電影的核心。青年時代的閱讀習慣和基於閱讀培養的故事眼光是他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
判斷故事,調節導演、編劇跟故事的契合度,無數次地試錯、重來......《片警寶音》做了五年,呼和巴特爾説,以後希望把週期控制在一年半到兩年。“太快也不行,太快了出不來好東西,好東西需要一個醞釀的過程。”
呼和巴特爾説,《警察日記》和《片警寶音》是他對主旋律電影的探索。接下來,他想做一部有市場票房影響力的電影,“有好幾條思路,可能是《警察日記》中沒破的大案,也可能是內蒙古緝毒警察的故事......”在呼和巴特爾心中,他還有許多想做的故事。
市場是用票房紀錄書寫的,呼和巴特爾依然想證明他製作的電影也可以在票房上取得成功。
呼和巴特爾在《片警寶音》全國首映禮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