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在改革中日益發展壯大

發佈時間:2018-12-29 09:17:27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宋明慧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改革開放40年,青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最初的水、大氣和土壤監測逐步拓展推進污染減排、水、大氣、土壤及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固體廢物處置等工作,尤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排污權交易、環境責任保險等重大改革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2月27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改革開放40週年第十場新聞發佈會,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司文軒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日益壯大所取得的成就。

據介紹,改革開放40年,青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最初的水、大氣和土壤監測逐步拓展推進污染減排、水、大氣、土壤及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固體廢物處置等工作,尤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排污權交易、環境責任保險等重大改革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黑河出境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以上,龍羊峽水庫等重要庫區和柴達木內陸河水質長期保持在Ⅲ類以上,2018年湟水河治理呈現歷史最好水準。

——協同綜合治理,全省環境品質持續穩定向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愈加堅固。在三江源地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區、黃河干流和湟水流域,實施重點流域干支流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良好湖庫生態保護建設等工程135項,圓滿完成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把湟水河污染治理作為重中之重,累計投入近80億元,實施了污水廠提標改造、截污納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濕地建設、重點支流生態保護修復四個階段治理,今年湟水出省斷水質達標率為100%。合力攻堅東部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並向六州拓展,到2017年底全省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5萬多輛,西寧市在西北地區率先完成主城區“煤改氣”,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持續好轉。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編制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規劃。著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和拉網式全覆蓋,全省已累計整治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將達到3515個,實現6州全覆蓋。

——整合資源平臺,生態監測網路體系有效形成,科技支撐能力大幅提升。青海省打造了先進適用的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初步建立並逐步完善了青海省環境空氣品質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率先初步建立“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的基礎上,建成青海“生態之窗”,並進一步完善了覆蓋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建立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遙感監管平臺。同時,構建了青海省環境污染與環境風險監測監管一體化平臺,實現了監測監管的協同聯動。

——強化環境執法,環境監管能力顯著增強,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改革開放40年來,青海省不斷由“眼觀、聞味”等最原始手段,走向大數據整合分析、線上監測、遠端觀監測、衛星遙感監測多手段監測,放射性廢物集中貯存設施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建立運作,建立了全省電磁輻射設備(設施)管理數據庫,率先在西北地區開展了伴生放射性礦和集中飲用水源地放射性水準調查工作。

——注重改革創新,狠抓制度舉措落地,生態文明建設保障體系日趨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率先全國在省級層面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開啟了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真正開端;基本建立形成了具有省情特點的生態文明監測、評價、考核、責任追究體系,制發了《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範圍、權利義務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途徑。在全國首次對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了基於遙感技術編制以實物量為主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試點工作。並積極推進環保領域改革,排污權交易步入常態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基本涵蓋了高風險行業,環境污染第三方運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司文軒表示,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性戰役,持續推動環境品質改善,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在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中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