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用司法守護高原綠水青山

發佈時間:2018-12-28 10:53:25丨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丨作者:原韜雄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青海是生態大省,環境生態保護重任在肩。今年2月,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增設環境資源檢察處,負責辦理涉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公益訴訟案件。

  2017年修訂後的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賦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職權,不僅保護了公共利益,還能夠及時監督和糾正違法行為。

  青海是生態大省,環境生態保護重任在肩。今年2月,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增設環境資源檢察處,負責辦理涉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公益訴訟案件。通過公益訴訟手段保障環境公共利益,青海如何破題?

  “掃墻角”,還祁連山一襲綠衣

  前不久,夜幕初降,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步洪一行在前往祁連縣城的途中,忽然發現路邊有幾個施工人員正在砍伐樹木。張步洪暗自思忖,這麼大的樹,會不會涉及非法砍伐?

  “下去看看!”一行人下車查看,除了已經伐倒的,還有幾棵大樹都打上了紅叉等待採伐。經過環境資源檢察處負責人馬文傑等隨行省院檢察官勘察取證,其中有一棵居然是樹齡220—240年的重點保護古樹名木小葉楊。檢察官立即聯繫森林公安,要求施工人員停止採伐。回去後馬上召開會議,在查閱資料、仔細研究案情之後當即決定立案,並連夜起草檢察建議書。

  第二天,祁連縣檢察院向祁連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履行監管職責,對古樹進行妥善保護,排查周邊古樹小葉楊的數量,並對許可證逾期的砍伐行為予以處理。之後,縣環保林業局及時叫停違法行為,待砍伐的古樹加裝圍欄進行保護,還在轄區內重新清點核查出兩棵古樹。

  縣環保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小葉楊能夠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對祁連山的生態保護有重要作用,但這裡的小葉楊長得很慢。檢察機關讓古樹免遭砍伐,幫助我們挽回了生態損失,更讓我們提高了警惕。”

  蘇小鋒是祁連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這幾個月,他跟煤礦較上了勁,“真相都得靠雙腳,必須深入到礦山裏才能摸清底數,犄角旮旯都不能放過。”

  祁連山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很多煤礦都有多年的開採歷史,默勒煤礦就是其中之一。在長達60年的開採歷史中,礦區形成了多處大小不一的露天採坑,嚴重破壞了當地自然環境,也影響了牧民的正常生産生活。

  蘇小鋒介紹,2011年起默勒煤礦就開始進行綜合治理,但由於缺乏資金、公司改制等原因多次延遲,甚至一度中斷。3月份現場勘查時,有5個礦坑1000余畝土地表面礦渣、石塊裸露,還有一個礦坑堆放著大量原煤。

  祁連縣檢察院隨即向縣國土資源局遞交了一份檢察建議,要求加強修復工作。如今,幾個礦坑已基本完成圍欄覆綠工作。在修復區,蘇小鋒拔起根草一量,有40釐米高。“要恢復到原來的模樣,讓牛羊能夠重新回來,這種程度還不夠。” 蘇小鋒表示。

  據海北州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的22個礦山已全部完成機械、廠房、設備、人員的撤離和生態恢復治理,祁連山的環保盲點正在一一擦除。

  護湟魚,探索損失鑒定新機制

  裸鯉,俗稱湟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只有青海湖才能孕育出的寶貝。從1986年至今,已實行了5次封湖育魚。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健全介紹:“青海湖裸鯉具有耐鹽耐鹼耐高寒的生物特性,是維繫水域生態平衡的重要角色。2000年,青海湖裸鯉只剩2596噸,已經觸碰到了紅線。”

  當地人講,“湟魚一年只長一兩肉。” 非法捕撈湟魚案件多發頻發,但長久以來,捕撈湟魚只承擔刑事責任,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卻無法得到修復。

  今年11月9日,青海首例非法捕撈裸鯉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開庭。經庭審,被告人當庭通過網上直播賠禮道歉,並賠償裸鯉增殖放流2萬餘尾魚苗的費用1.1萬餘元。

  西寧市城西區檢察院副檢察長馬蘭花介紹:“造成的環境損害該如何修復?無法修復的情況下又如何確定損害賠償金額?這些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此外,青海湖裸鯉屬於特有品種,國內還沒有鑒定機構可以對其進行鑒定,尋找專業鑒定評估機構往往花費不菲,且鑒定週期長、效率低。如何減輕檢察機關負擔,讓當事人可執行、能修復,也是一難。

  為此,青海省檢察院環境資源檢察處與青海省農牧廳合作,由省農牧廳組織專家論證,由裸鯉救護中心出具裸鯉生態價值評估意見。今年9月,青海省農牧廳出具《2018年偷捕對青海湖裸鯉資源造成損失的評估報告》,報告涵蓋經濟損失評估、生態修復措施及生態社會效益分析等方面,為全省此類非法捕撈湟魚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提供了依據。

  馬蘭花説:“該報告適用於當年所有的此類案件,避免了一案一鑒定,大大節約了鑒定成本和時間。我們近期還有4例此類案件,都可按照此標準執行。賠償金交由裸鯉救護中心,用於放流魚苗。”

  帶好頭,檢察長深入辦案一線

  記者跟隨檢察官去一棵樹煤礦調查。煤礦位於青海和甘肅交界的深山中,整治之後,已無人煙。兩天、5個人、1台車, 120公里的路走了3個小時。掩藏在平坦積雪之下的路坎坷不平,竟在顛簸中撞掉了車底的護板。途經硫磺溝達坂,道路僅容得下兩道車轍。沒了路就得靠兩條腿。海拔3600米,走了兩個小時,一腳踩下去,積雪直往鞋裏鑽。

  青海省地域廣大、海拔高、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在艱苦地區調查取證,是青海一線檢察官們的日常工作,經常面臨路難、高寒、缺氧等困難。馬文傑介紹,截至10月,全省公益訴訟案件共立案348件,其中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的案件有230件,佔比66%。

  “客觀上的困難咬咬牙還能克服,最大的問題在於檢察幹警的法律素養和專業素質亟待提高。”張步洪介紹,全省現有民事、行政檢察官8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34人、全日制研究生5人,還不到一半。

  目前,青海省已完成全省訴前程式全覆蓋。公益訴訟作為一種新型案件,對檢察人員的法律素養和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對於基層院經驗不足的狀況,省檢察院要求基層院領導帶頭辦案。

  身為副檢察長的馬蘭花,身先士卒、帶頭出庭,承擔起湟魚案公益訴訟起訴人的任務。她反覆觀摩公益訴訟庭審直播,與同事挑燈夜戰、學習充電。馬蘭花感慨:“深入前線,收穫極大,這對我今後的公益訴訟工作很有幫助!”

  “青海條件艱苦、人才匱乏,我也要經常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包案跟辦,給基層院的同志做辦案示範。”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代理檢察長蒙永山説,“下一步,省院將結合辦案與觀摩培養更多能夠勝任檢察公益訴訟的檢察官。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在調查取證、督促整改等環節還需要行政機關配合,將來我們會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檢察權與行政權之間的關係,確保實現雙贏多贏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