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蒙古族音樂從草原走上國際舞臺

發佈時間:2018-12-26 10:09:06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 陳磊、柴海亮、勿日汗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內蒙古音樂的魅力不只展現在國際舞臺上,在國內,無論你走到哪,都能聽到那略帶憂傷、抒情、感人的內蒙古草原歌曲。

在距離內蒙古草原近萬公里的英國倫敦一家劇院的舞臺上,馬頭琴流淌出的駿馬嘶鳴聲,將台下的英國觀眾帶到萬馬奔騰的遼闊草原。不久前,身著蒙古族盛裝的7位中國演員手拿傳統樂器,在舞臺上把中國蒙古族的音樂唱給大洋彼岸的觀眾聽。

他們是安達組合,一個由9位蒙古族青年藝術家組成的原生態音樂組合,被認為是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這個成立於2003年的樂團每年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國外巡演,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演繹草原上傳唱千百年的歌謠。

改革開放給中國打開了面向世界的窗口,草原音樂也隨之飄向世界各地。安達組合、杭蓋樂團、HAYA樂團、烏仁娜……如今,有一批蒙古族音樂人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的音樂底色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傳統歌謠,但又不拘于傳統。他們的作品融入大量先鋒音樂元素,拓展了草原音樂的邊界,吸引大批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樂迷。

“改革開放拓寬了內蒙古音樂的發展之路,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古老的蒙古族音樂重新煥發青春,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和創新民族音樂的隊伍中。”安達組合主唱、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其其格瑪説。

內蒙古音樂的魅力不只展現在國際舞臺上,在國內,無論你走到哪,都能聽到那略帶憂傷、抒情、感人的內蒙古草原歌曲。以蒙古族風格原創歌曲為主的草原音樂已經成為內蒙古草原最醒目的符號。在全國各地,一説起內蒙古草原,人們一定會聯想起《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鴻雁》《牧歌》《天邊》等草原歌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衛東説,40年來,內蒙古的音樂創作經歷了三代人,他們一直以草原文化和蒙古族傳統音樂為依託,40年如一日進行創作,已形成旋律鮮明獨特的創作風格。

1978年以後,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創作歌曲被廣泛傳唱,流傳至今;到20世紀90年代,第二代音樂人逐步走向成熟,以《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為代表的一大批歌曲被大家所熟知;10餘年來,第三代音樂人接過“接力棒”,把《套馬桿》等草原歌曲唱響全國。

“原生態、流行、搖滾、金屬、説唱……40年間,開放包容的創作理念,讓草原音樂緊跟時代變遷,吸收各種新鮮元素,關注時代精神的表達與傳播,這應該就是草原音樂流行久久不衰的原因。”蒙古族作曲家艾日布説。

     (作者: 陳磊、柴海亮、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