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哲盟朱日河牧場第一季度仔畜成活率達到99.6%(資料圖)
1981年,鄂托克旗阿爾巴斯人民公社巴音烏素大隊貢嘎古日奔小隊用捲揚機提水飲羊 (資料圖)
1991年,東烏珠穆沁旗沙麥蘇木呼日其格嘎查牧民達布海撿的磚木結合的蒙古包可容納30人(資料圖)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民孟克巴雅爾在自家的“智慧草場”上收割苜蓿草
鄂托克旗天泰萬欣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養殖阿爾巴斯絨山羊,生産“富硒羊肉”,加工成自熱罐裝食品
2017年,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陶利嘎查塔日巴老人發明的現代化養殖大小畜綜合棚圈獲得了國家專利
2016年,內蒙古特羊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各類奶製品銷售額達1.4億元,實現了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提高了農産品附加值
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和“智慧黨建”工程應用平臺順利接入到了孟克巴雅爾家的蒙古包
用手機應用軟體控制噴灌設備
鄂溫克牧民扎拉森家接羔時住的移動篷車上有太陽能、村村通廣播電視
牧歸
每天清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牧民孟克巴雅爾都要通過家中的“草原電子眼”,把方圓5公里的草牧場巡視一圈,並用智慧手機上傳監測數據。數據流的另一端,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應用 “草原大數據”進行雲計算處理,把草原牧場環境和畜牧業生産全部納入“雲端管理”。
40年來,內蒙古在牧區改革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1984年,在全國率先實行“草場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歸戶”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解決了養畜的“大鍋飯”問題;1996年,自治區黨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品質,提高效益”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建設型畜牧業;2015年,內蒙古出臺了《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畜牧業生産方式發生歷史性巨變。
2017年,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巴彥烏拉蘇木賽罕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陶德畢力格家接了1000多只羔子,以115萬元的年純收入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牧民。
蘇尼特左旗是2017年度全國農村牧區集體産權制度改革100個試點旗縣之一,也是在牧區開展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的全國首例。副旗長納恩丁説:“前面沒有經驗可循,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本著‘堅持牧民集體産權制度不動搖,牧民權利不受損’的原則,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工作,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初見成效。”
進入新世紀,農村牧區新一輪改革在內蒙古如火如荼地開展: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確權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牧民的草場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證”,農牧民吃了“定心丸”。在廣袤牧區,新型經營主體加大經營規模,積極推動草牧場合理流轉,以戶或聯戶為單位,組建合作社,發展生態家庭牧場,經營方式實現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2017年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多元。
草原生態環境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少養精養,落實禁牧、休牧制度及退牧還草、草原補獎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讓草原生態恢復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水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讓農牧業産業化發展“筋強骨壯”,牛奶、羊肉、絨毛産量、草業均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是國家名副其實的“奶罐肉庫”。
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內蒙古牧業發展在增長方式上全面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産標準化、草原牛羊肉品牌化,積極提高産出效益,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畜牧業發展正朝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建設現代畜牧業的方向不斷前行。(原標題:40年 畜牧業發展“筋強骨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