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文化旅遊40年:草原是詩 文化是魂

發佈時間:2018-12-13 10:24:1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宇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錫林郭勒文化旅遊40年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是依託豐富文化資源,抓住時代機遇,不斷"在歷史前進的潮流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巨浪中發展"的生動體現。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錫林郭勒文化旅遊業從一粒微小的種子,破土、萌芽、生長,成為今日參天大樹。

吉祥草原,神往錫林郭勒——既是遊客的感嘆,又是草原人民的心聲,更是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文化持續繁榮、旅遊業蓬勃發展的結晶。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錫林郭勒文化旅遊40年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是依託豐富文化資源,抓住時代機遇,不斷“在歷史前進的潮流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巨浪中發展”的生動體現。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錫林郭勒文化旅遊業從一粒微小的種子,破土、萌芽、生長,成為今日的參天大樹。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藍天白雲綠草地是草原最亮麗的名片,文化歷史、蒙古族風情、悠揚牧歌、五彩敖包……無一不是錫林郭勒草原的姿態;“中國馬都”“中國優秀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觀光旅遊目的地”“遊牧文化之源”“蒙古長調之鄉”“搏克健將搖籃”“民族服飾之都”“蒙元文化發祥地”“駱駝之鄉”都是錫林郭勒草原的美譽。在盟內,文化旅遊成為帶動多行業、多領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新引擎;在盟外,文化旅遊成為全區、全國甚至全世界認識現代錫林郭勒、開放錫林郭勒、美麗錫林郭勒、文明錫林郭勒的重要窗口。

文化深厚廣博 旅遊業發展內生動力更足

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牧民巴特爾家三代都是養馬人,別看他家的馬匹數量不少,一到旅遊黃金季,還是供不應求。“我家大部分的馬匹供遊客體驗騎馬遊草原,一小部分當賽馬馴養。”巴特爾説,近幾年,由於中國馬都核心區的帶動,他們一家人過去的純愛好如今變成了能賺大錢的産業,年收入達到100多萬元。

2010年,錫林郭勒盟被中國馬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都。此後,依託豐富的馬文化資源和馬産業發展基礎,錫林郭勒盟提出圍繞馬文化旅遊、馬競技、馬産品生産等方面佈局的現代馬産業,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不斷提升中國馬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中國馬都的發展是錫林郭勒盟旅遊業依託深厚文化蓬勃發展的縮影,圍繞蒙元文化、綠色草原、民俗風情鮮明特色,依託 “阿巴嘎、察哈爾、烏珠穆沁、蘇尼特”四大部落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錫林郭勒一方面分四大片區對全盟文化旅遊發展進行規劃佈局,以建設“中國馬都”為重點,包括錫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在內的中部片區;以原生態草原為特色,包括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和烏拉蓋管理區在內的東部片區;以蒙元文化為特點,包括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太仆寺旗、多倫縣在內的南部片區;以二連浩特口岸邊境跨境旅遊為支撐,輻射蘇尼特右旗、蘇尼特左旗的西部片區。另一方面,跳出地域限制,大力弘揚發展蒙古長調、搏克、民族服飾、美食等優秀民族文化亮點,最大限度豐富發展悠久深厚、兼收並蓄、融合創新的民族文化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旅遊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和旅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一直以來,錫林郭勒盟積極推進“旅遊+文化”戰略,結合文化資源、四季氣候、環境等實際,圍繞蒙元文化、民俗風情特色,加快對草原優秀文化的挖掘和整合,錫林郭勒盟正一步步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遊勝地,借自治區全力推進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東風,錫林郭勒文化旅遊業順勢而為,不斷成長。

資源豐富優化 錫林郭勒旅遊品牌更靚麗

錫林郭勒草原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致,南迎渾善達克沙地的暖風,北聆貝子廟悠揚的鐘聲,還有一條哺育草原兒女的錫林河蜿蜒其中。

百年精粹,世界遺産。每到夏日,金蓮川草原繁花似錦,遊人如織,百年前創造輝煌的元上都,如今以另一種美屹立世界之林。

元上都遺址旅遊區位於正藍旗上都鎮東北約20公里處的金蓮川草原上,包含元上都遺址、金蓮川草原、元上都遺址博物館等旅遊資源。遺址旅遊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濃郁的民族文化和優越的自然資源優勢,2012年6月29日,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個世界遺産,更為世人所矚目。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將元上都遺址旅遊區列為全區15個創建自治區品牌旅遊景區之一,錫林郭勒盟高度重視,及時將元上都遺址旅遊區納入全盟重點打造的十大文化旅遊項目之一,並於2015年8月,申請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如元上都一樣,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珍貴豐富的旅遊資源數不勝數:錫林浩特作為錫林郭勒馬文化體驗區和匯聚錫林郭勒不同特色的文化旅遊集散地,把中國馬都核心區打造成草原馬道目的地精品驛站;太仆寺禦馬苑旅遊區位於錫林郭勒盟南部貢寶拉格草原,是清朝太仆寺左翼牧群所在地,是錫林郭勒草原上距京、津、冀最近的蒙古風情和禦馬文化旅遊景區;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科普教育基地,位於市區東北9公里處的額仁諾爾鹽池一帶,總面積10471公頃,核心區面積30公頃,已建成恐龍科普館、礦物晶體館、化石埋藏館、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等場館,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産地;烏拉蓋草原位於錫林郭勒草原的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的西麓,南臨草原煤城霍林郭勒市,東北與溫泉勝地阿爾山市接壤,是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交界處,擁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域,是電影《狼圖騰》的重要拍攝基地,布林泉、芍藥谷景區為4A、3A級景區,力爭到2020年,九曲灣5A級景區實現掛牌;“兩都馬道”全長約255公里,設置8個馬道驛站,域內兼具區位、交通、通訊等便利條件和草原景觀、蒙元文化、馬文化、民族民俗及歷史遺跡等優勢資源。通過馬道驛站的合理設置,輔以不同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和賽事活動等,讓遊客在草原馬道旅遊途中得以休憩……文化繁榮、旅遊業飛騰,錫林郭勒盟現有旅遊景區(點)80余處,A級景區23處,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處、旅行社46家。從事民族商品及手工藝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000余家、星級飯店21家、牧人之家(農家樂)420家。

改革開放40年,文化旅遊業有質的飛躍。錫林郭勒盟圍繞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內外重要旅遊休閒目的地目標,積極推進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挖掘旅遊業在轉型升級中的內生動力,為其他産業發展提供動能,努力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和動力産業,推動旅遊業從快速增長階段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

遼闊的大草原和各民族群眾在漫長的歲月裏,創造了繁榮的畜牧業經濟,也成就了燦爛的草原文化,依託草原繁榮發展和深邃內涵,錫林郭勒文化持續繁榮,旅遊業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全盟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産業發展,增加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城鎮、牧區居民收入水準的重要綠色動能。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之初文化旅遊業對全盟經濟的貢獻量較小,2003年至2017年,全盟旅遊業總收入由11.04億元增至369.98億元,增長33.5倍,其中,國內旅遊收入由4.87億元增至348.5億元,增長71.6倍;入境旅遊外匯收入由0.74億美元增至3.29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由68.73萬人增至1477萬人;旅行社總數由2003年的5個發展到2017年的52個。

百世文化,厚重包容,新時代築牢文化旅遊發展根基;

千里草原,浩瀚廣博,新征程造就文化旅遊繁榮發展;

百萬群眾,淳樸智慧,新擔當贏得草原文化締造者桂冠。

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奮進,40年再創輝煌。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作者:趙宇、原標題:草原是詩 文化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