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開金銀灘——海晏縣改革開放40年農牧業發展縮影

發佈時間:2018-12-10 21:24:06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 羅連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因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草原催生了無限的浪漫;因誕生“兩彈一星”,金銀灘草原懷揣了歷史的神秘;因草原遼闊、水草豐美,金銀灘草原在畜牧業發展中不斷創造著新的活力。

因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草原催生了無限的浪漫;因誕生“兩彈一星”,金銀灘草原懷揣了歷史的神秘;因草原遼闊、水草豐美,金銀灘草原在畜牧業發展中不斷創造著新的活力。

“青海畜牧業看環湖、環湖畜牧業看海北。”這一句話記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業在青海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曾經的輝煌。州府所在地的海晏縣,更是以發達的畜牧業,培育出的“青海毛肉兼用半細毛羊新品種”,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縣”。

改革開放40年,海晏縣不斷轉變發展方式,依靠科技,依託特色産業和便利交通優勢,率先實現了典型的“田、園、場、區”農牧業迴圈經濟模式,農牧業持續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闖出了一條具有海晏縣特色的農牧業發展道路。

2014年底,海晏縣成功申報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縣農牧區發展呈現“三個顯著”“四個明顯”“三個不斷”“兩輪驅動”的新模式,實現了迴圈農牧業發展的框架體系,並圍繞生態治理打造出“糞便收集—有機肥生産—種植業利用”和“糞便—管道—再生水、糞渣”的生態養殖大小迴圈模式,在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上探索出了適宜本地發展的新經驗。

 

通過定居工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從大山和草原深處搬到城鎮,他們有了一個溫馨穩定的家(海晏縣委宣傳部供圖)

“騎在羊背上的縣”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省大力開展綿羊改良工作。根據全省“國營牧場為主,地方重點試辦,逐步推廣”的方針,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被列為綿羊改良的重點試辦區。

    據海晏縣誌記載,綿羊改良始於1952年,1963年全省確定毛肉兼用半細毛羊方向改良,1980年基本實現了良種化,1985年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細毛羊新品種的雛型已形成。

    到1987年,省育種領導小組召開國內專家參加的半細毛羊育種成果鑒定會,對海晏等地的改良羊進行鑒定。認定半細毛羊已經育成,並正式命名為“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從此,海晏縣被冠以“騎在羊背上的縣”。

    海晏縣哈勒景鄉永豐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尕巴,就是當年第一批參加綿改的牧戶之一,作為一名放牧員,他參與了綿羊改良的全過程,並成為海晏縣綿改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

在養殖示範牧場,飼養人員正在精心餵養即將出欄的羊(攝影:李慶玲)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草場承包到戶,畜牧業生産開始由合作化經營轉向牧戶個人經營,生産經營模式的轉變給畜牧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尕巴回憶,由於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相比之下,藏係羊比半細毛羊成活率稍好,勞動強度也相對較小。因此,原先的綿改戶紛紛放棄飼養半細毛羊,轉而放養藏係羊,於是環湖地區的綿改工作出現了嚴重滑坡。

上世紀九十年代,尕巴聯合幾家沒有放棄半細毛羊養殖的牧戶,決定把半細毛羊事業繼續做下去。他説:“我堅持這樣做,往小裏説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參與新品種培育所付出的那一份心血,往大里説是為了保住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細毛羊,這個幾代人辛勤培育出來的品牌。”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市場發展,半細毛羊市場價值一路攀升,尕巴和堅持的養殖戶們終於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9年,尕巴家的羊毛賣出了每公斤12元的價格,轟動了整個永豐村。這個價格是同期藏係羊羊毛價格的兩倍多,重新養殖半細毛羊的牧戶開始增多。

2000年5月,尕巴組織全村養殖戶成立了永豐村牧業協會,當年吸收12戶48人入會成為會員。尕巴從完善協會運作機制入手,把提高畜産品組織化程度和畜産品附加值作為重點,摸索並採取聯戶經營模式,組織開展半細毛競價拍賣,有效地增加了群眾收入。

2004年,通過競拍,每公斤半細毛的成交價格達到14.5元,比市場收購價高出3.5元,僅此一項全村就增收7萬元,戶均增收1750元。參與競拍的農牧戶由2000年的5戶增加到50戶,羊毛由原來的5噸增加到了20多噸。

2006年,協會成功註冊了“海晏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和“哈勒景永豐”兩個商標,邁出了走品牌畜牧業道路的第一步。2008年協會更名為海晏縣永豐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專業合作社,成為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批牧業合作組織。

牛羊滿圈(攝影:李慶玲)

探索現代高效畜牧業發展之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海晏縣在牧區經濟體制改革中推行家庭聯産承包制。到1985年,全縣70%的冬春草場實現了圍欄草場、人畜飲水、羊棚畜圈、飼草飼料和牧民定居五配套,全縣畜牧業進入優質穩産高産的新階段。

但由於牧民一味追求牲畜數量、長期的超載和無序放牧,引起草地極度退化,生産力不斷下降。據縣誌反映,如按草地生産載畜水準12.8畝(0.85公頃)養一隻羊計算,海晏縣上世紀五十年代草場寬余、六十年代草畜基本平衡、七十年代草畜失衡、八十年代嚴重超載。

如何解決隨著人畜數量的增加而日漸突出的草畜矛盾?如何有效改善由此而導致的草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牧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的現狀?如何把束縛在有限的牲畜和小面積草場上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努力促進畜牧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産業化方向發展?

2008年初,全省提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構想,海北州作出“進一步轉變農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加快推進農牧業集約化經營”的戰略決策,來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草原畜牧業發展的人、草、畜三者之間的矛盾,遏制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竭澤而漁的發展。

海晏縣不斷改造傳統農牧業,轉變農牧區經營方式,開始探索農牧業集約化經營模式,並大力發展“羔羊經濟”,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區發展生態畜牧業闖出了新路。

通過精深加工,提高牛羊肉附加值(攝影:李慶玲)

通過對草場、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海晏縣羔羊、育肥和奶牛等産業得到迅速發展,全縣從事二三産業、多渠道增收的農牧民不斷增加。2010年全縣僅集約化經營戶輸出勞力達259人,實現收入173萬元,每人平均比上年增長2422元。

青海湖鄉的牧民誇什才説:“過去放牧,我們總是把羊存欄到成年後才出售,一隻羊從羔羊到出欄至少需要3年時間,3年中不説飼養用去的草場,僅僅是被羊踩踏破壞的草場就遠遠超出羊的價格了”。

縮短牲畜生産週期,提高産業效益,是破解草畜矛盾的必由之路。

海晏縣瞄準市場需求,大力實施“小羔羊、大産業”戰略,積極引導農牧民群眾轉變經營觀念,增加羔羊出欄,實現了農牧業經營方式的重大轉變。全縣羔羊出售量從2000年不足1萬隻增長到2009的11.83萬隻,出售量佔到繁活羔羊總數的55.5%,實現銷售收入2365.6萬元,佔農牧民收入的21.74%。

曾擔任過海晏縣農牧局長的劉翔介紹,當時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就是轉變生産方式和經營方式,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上的雙贏。這條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管理方式,形成公開透明的新型分配機制,全面提升農牧業綜合效益。不僅緩解了草畜矛盾,保護了極度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同時提高了農牧民經濟收益,為發展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

夏日裏的海晏縣城(海晏縣委宣傳部供圖)

構建高原現代迴圈畜牧業強縣

初冬,連續的幾場降雪,將金銀灘草原裝扮成一幅黑白水墨的畫作。沒鞋的厚雪還是掩蓋不了枯黃的草原,一棵棵在風中搖曳的牧草,透露著夏季草場的豐美。

走進位於海晏縣紅河灣生態園區的青海夏華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牛羊肉屠宰加工正在有序有節開展。

青海夏華公司總經理劉建旭介紹,作為省級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先後建成標準化生態養殖區和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區,年生産清真牛羊肉3500噸,産品行銷網路遍及西寧、銀川、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並打入華聯、沃爾瑪等國際性連鎖超市。

目前,公司初步實現了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生態養殖、有機肥加工、牛羊屠宰、精深加工、餐飲連鎖的“八位一體”生態鏈條,搭建起了農業、畜牧、食品、生物4大科技産業平臺和完備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在行業內率先建成了從農場到商場,從牧場到餐桌的綠色全程可追溯産業鏈,實現了産業鏈迴圈。

海晏縣農牧局副局長石文俊介紹,全縣以畜牧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採取控量提質、生態迴圈、探索資源化利用和促進草原保護利用等措施,全面提升科技支撐和特色種植養殖産業發展水準,畜牧業産業發展實現了新突破。

如實施種子工程,建成牦牛、藏係羊、半細毛羊、油菜、青稞五個良種繁育基地;推廣應用藏係羊兩年三胎、羔羊早期斷奶、牦牛提純復壯技術,全縣牲畜良種化程度提高到70%,農作物良種化達到98%。

以“一村一品、多村一業”為出發點,全縣形成了“縣有特色養殖場、産業鄉鎮,鄉鎮有特色産業村,村有特色産業示範戶(場)”的特色種養業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小規模、大群體”規模種養的路子。

目前,全縣圍繞生態治理,依託青海環友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加工企業,面向全縣規模養殖場實行畜禽排泄物“統一收集、統一利用”,生産有機肥,實現“糞便收集—有機肥生産—種植業利用”大迴圈。

按排版泄物就近消納的要求,全縣建立“糞便—管道—再生水、糞渣”的排泄物迴圈利用系統,建成自我生態平衡的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形成“牛—糞便—作物”自我消納小迴圈。

2013年,海晏縣第一家以飼草料加工、青貯、配送為主的草業企業——興農草業公司投入運作,為全縣有效縮短牲畜在天然草場放牧時間,給保護天然草場起到了示範作用。

據海晏縣草原站統計,2015年全縣落實禁牧面積13.9萬公頃,草畜平衡面積15.99萬公頃,完成草場減畜21.7萬羊單位,飼草料種植面積達0.24萬公頃,使載畜量趨於合理,極大地緩解了天然草場放牧壓力,從而達到了保護生態與推進生産發展的雙贏。

近幾年,海晏縣先後被列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和三産融合發展試點縣,農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農牧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達到9%。

2017年,海晏縣農牧業增加值為19912.17萬元,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775元,第一産業生産總值為1.95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10.85%。

“目前,全縣將按照區域統籌畜禽養殖場和有機肥加工、養殖廢棄物收集處理等配套服務,整體構建生態迴圈農業體系,將畜牧業真正融入農業大生態迴圈,全面提升畜牧業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和産業化水準。”石文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