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加大對牧區發展投入力度 確保牧區與農村同步振興

發佈時間:2018-12-10 09:32:00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李卓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牧區生態建設力度最大的幾年、是牧區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年,也是牧民生産生活改善亮點最多的幾年。

        12月6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農牧業經濟發展新聞發佈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內蒙古將著力推進牧區振興,持續加大對牧區發展的投入力度,持續增加牧民收入,確保牧區與農村同步振興。

        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牧區生態建設力度最大的幾年、是牧區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年,也是牧民生産生活改善亮點最多的幾年。

        牧區經濟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創新草原承包經營體制。198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草畜雙承包責任制,1989年又率先實施了落實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到戶責任制的草原“雙權一制”制度。積極推動建立草原經營制度。自治區先後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暫行規定》,在探索草畜平衡制度、開展階段性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規範草原承包經營流轉機制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推動牧區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出臺了草原“三權分置”改革文件,啟動了蘇尼特左旗國家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完成了草原確權承包工作,並頒發了草原確權第一證。

        牧區畜牧業生産方式發生歷史性巨變。在飼養方式上,積極推行牲畜科學飼養管理,標準化畜群建設,大力推進冬春補飼,推廣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畜群週轉,增加生産效益,實現由自然放牧向放牧加舍飼轉變。在經營方式上,積極推動草牧場合理流轉,以戶或聯戶為單位,組建合作社,發展生態家庭牧場,加大經營規模,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在增長方式上,全面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産標準化、草原牛羊肉品牌化,積極提高産出效益,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生産方式的不斷變革,不僅確立了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穩居五大牧區之首,而且牛奶、羊肉、山羊絨、細羊毛産量穩居全國首位。

        通過積極實施少養精養,落實禁牧、休牧制度及退牧還草、草原補獎政策,草原退化、沙化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保護建設區生態明顯好轉,草原生態恢復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水準。

        2017年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58元,比上年增長10.3%。牧區文化教育、娛樂及服務等非商品性支出佔牧民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隨著畜牧業機具的廣泛應用,廣大牧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脫出來,生産、生活更加便捷,生活品質和水準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