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冬遊那拉提 “草原禮物”帶回家

發佈時間:2018-12-05 14:06:32丨來源:都市消費晨報丨作者:趙紫璇丨責任編輯:李雯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每個景區的紀念品也代表了那裏的特色。新疆那拉提景區的旅遊紀念品多以工藝品和地方土特産為主,品種繁多、物美價廉、風格獨特,深受全國各地遊客的喜愛。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每個景區的紀念品也代表了那裏的特色。新疆那拉提景區的旅遊紀念品多以工藝品和地方土特産為主,品種繁多、物美價廉、風格獨特,深受全國各地遊客的喜愛。

風味獨特的奶疙瘩

在那拉提,奶疙瘩幾乎是每個牧民家庭都會做的一種食品。5公斤的酸奶只能熬出1公斤奶疙瘩,是牧民招待客人的佳品。

從2011年開始,加米古麗·胡斯伯拉提製作的奶疙瘩就成了阿拉善民宿口口相傳的“那拉提禮物”。48歲的加米古麗有著多年的奶製品製作經驗,她做出的奶製品鬆軟香甜,不硬不鹹,還有醇正的奶香味。因此常常有遊客到府購買,每年旺季加米古麗憑著製作奶疙瘩的手藝能增收近萬元。

加米古麗和丈夫養了3頭牛,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家庭主要收入除了開辦民宿外,就是加米古麗製作的各種奶製品。她將鮮奶過濾後倒進大鍋裏,燒開煮熟,然後放入適量的酸牛奶,繼續加熱。牛奶慢慢自然凝結,再放進紗布裏,擠出水分,挂在室外,依靠太陽和風,繼續晾幹。奶疙瘩分很多種,甜的酸的,可帶油可不帶油,做法都是靠手工。奶疙瘩放置的時間越長,就會越硬,但更易於儲存和攜帶。

品質決定了銷路,不少遊客通過網路想要回購奶疙瘩。為了運輸過程中乾凈、衛生,延長奶疙瘩的保存期,加米古麗還特意花2000元購置了專業真空包裝的設備,還製作了奶皮子、奶酪、酥油等奶製品進行銷售。

“做奶疙瘩全憑經驗和手感,明年我打算在村裏組織個奶製品合作社,計劃租個150平方米的廠房,集合牧區幾十頭奶牛,預計招收40多名成員。大家統一收牛奶、統一製作,靠著旅遊帶動奶製品銷售。”

針線之間的刺繡佳品

49歲的巴合提古麗·吾斯盤尼亞爾採用傳統的錐針繡,將布料繃在設計好形狀的繃架上,用錐針從布料的正反面來回刺繡,穿行在指尖的各色針線很快呈現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黑色的絲絨布面上,留有白色的打底稿的痕跡。巴合提古麗的雙腿間夾著一個長方形的木頭架子,左右手在架子上的黑布上來回遊走,手過之處,一個個顏色鮮艷的圖案便躍然布面之上。“就像做飯一樣,刺繡是必須要會的。母親將手藝傳給女兒,女兒再傳給自己的女兒,一代代傳下來。”巴合提古麗回憶説,她在16歲時跟著母親學會了刺繡,現在憑著精湛的技藝還培訓出不少繡娘。

這些傳承經典的刺繡品,以前僅供家人使用,偶爾贈送親友。現在,隨著旅遊市場需求的不斷加大,刺繡成了當地婦女實現旅遊增收的新途徑。一塊1.5米×1.5米的挂毯,市場價為300元左右。

據了解,為了不斷擴大刺繡的影響力,拓寬婦女增收致富新渠道,引導婦女在刺繡技能水準上再提升,當地依託那拉提全域旅遊,開展了為期45天的刺繡培訓,巴合提古麗就是88名學員中的一份子。如今那拉提的繡品既擁有蘇繡等內地刺繡的工藝手法,又結合了傳統紋樣特點。

過冬必備的熏馬腸

熏馬肉和熏馬腸是伊犁當地牧民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熏肉的旺季。在牧民眼中,馬腸是待客上品,馬肉是牧民重要的越冬儲備物資,馬肉高蛋白低脂肪,在家庭食譜中,佔有特殊地位。

為了使這些肉能較長時間的保存,當地牧民採用了多年的方法——熏。初冬開始,他們將冬肉腌制熏幹,熏制出來的肉香味濃郁。

牧民沙依拉古麗·吾門勒霍加最拿手的,就是做馬腸子。

“除用肋骨肉灌腸外,還用碎肉和塊肉來灌腸。每家的手藝都不一樣,全看自家口味。”沙依拉古麗介紹道,風乾後的馬腸脂肪豐富,瘦肥分明,油而不膩,不僅顏色悅目,具有特殊的風味。

一根馬腸子就有一公斤左右的重量,真空包裝後便裝進了遊客的行囊,發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