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內蒙古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跨越

發佈時間:2018-12-04 17:31:12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李卓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投入830多億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區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2017年達到21.03%、44%。

12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佈會。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領導,自治區發改委、財政廳、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圍繞改革開放4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

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歷史跨越

改革開放40年來,全區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5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6萬億元,年均增長11.7%,期間2002到2009年連續八年增速“蟬聯”全國第一,到2010年躋身“萬億元俱樂部”;每人平均生産總值6.4萬元,排名從1978年的全國第17位躍居到2017年的第9位。財政“蛋糕”不斷做大,收入分別在1985年、2002年和2010年跨過十億元、百億元和千億元大關,到2017年達到1703.2億元,比1978年增長245.9倍。

經濟發展品質明顯提升,規劃建設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累計培育532家高新技術企業,成立內蒙古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實驗室,煤直接和間接液化、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等項目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大型乳業、羊絨、稀土加工工藝全球領先。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發展品質不斷提高

全區三次産業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進為2017年的10.2:39.8:50。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躍上新臺階,2017年糧食産量達到651億斤,比1978年增長5.5倍,連續5年穩定在600億斤以上;牛奶、羊肉、羊絨産量均居全國首位,伊利、蒙牛、鄂爾多斯、蒙草等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乳業成為超千億級産業。

第二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涵蓋41個所有行業大類的工業體系已構建成型,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長112.7倍;汽車製造、光伏發電、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規模優勢;雲計算伺服器裝機能力、煤炭、稀土化合物和煤制油、甲醇、天然氣等産能産量均居全國第一。

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2017年第三産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長150.7倍,對GDP的貢獻率達到75.8%,比2012年提高44.8個百分點,成功培育上市企業32家,貸款餘額突破2萬億元,新增5A級旅遊景區3個、總數達到5個,旅遊業保持高速增長,電子商務年均增速達30%以上,成為消費領域增長最快的新型業態。

民營經濟穩步發展,2017年民營企業數量超過30萬家,註冊資本超過2萬億元,民營經濟佔全區生産總值的63%、固定資産投資的52.6%、稅收的68%、進出口總額的76%、新增就業崗位的79%、市場主體的97%,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2017年全區城鎮化率達到62%,分別比1978年、2012年提高40.2個、4.3個百分點。城鄉融合步伐加快,全區蘇木鄉鎮瀝青水泥路通達率和綜合文化站、健身活動場所、衛生院覆蓋率均達到100%,嘎查村分別達到100%和96%、86%、100%。

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發了指導意見和總體規劃,各項建設任務加快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東部五盟市地區生産總值1978年為26.2億元,2007年達到2114億元,2017年增加到5002.3億元,發展步伐加快;呼包鄂三市佔全區經濟總量比重由1978年的31.7%提高到2017年的56%,輻射帶動作用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發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7年底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9.9萬公里,是1978年的11倍,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里程均居全國前列,全區99%的旗縣通高速和一級公路;鐵路運營總里程超過1.4萬公里,是1978年的8.8倍,居全國首位,呼市到北京高鐵將於明年全線貫通;民用機場達到27個,實現盟市運輸機場全覆蓋。

資訊通信業發展迅速,2017年網際網路上網用戶2854.3萬戶,比2010年增長13.9倍。實施了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電力外送通道500千伏11條、800千伏3條、1000千伏2條,跨省外送電量居全國第一。

堅持改革創新發展活力和動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政府承擔的經濟和生態領域改革232項,需出臺改革成果653條,已出臺605條,重點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結構性減稅等改革事項,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減輕企業負擔1265.9億元。其中,自治區“八張清單”、電力體制改革、水權交易、足球改革及和林格爾新區“企業零跑腿”、開魯縣“一次不讓跑”等走在了全國前列,有效激發了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強勁動力。

堅持對外開放開放型經濟水準明顯提高

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0.16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9億美元。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一般貿易比重上升到57%,機電、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長75.5%和52.8%。

內蒙古利用外資從1979年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低水準、低層次向高水準、高層次不斷發展的歷程。1979年,現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伊克昭盟羊絨衫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了內蒙古第一筆外資。經過40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92.3億美元,在營外資企業547家,為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境外投資量質雙升,截至2017年底,全區累計核準設立境外投資企業568家,中方協議投資額59.31億美元,實際投資總額111億美元。

口岸優勢明顯,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對外開放口岸18個,國際航空口岸4個,滿洲裏、二連浩特成為我國對俄對蒙最大陸路口岸,2017年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8707萬噸、客運量586萬人次;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作,滿洲裏、二連浩特過境中歐班列1877列,過貨量超過13萬標箱,有效發揮了向北開放橋頭堡作用。

堅持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內蒙古把加強生態保護建設作為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累計投入830多億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區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2017年達到21.03%、44%。

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17年空氣品質平均達標天數達到85.3%,在京津冀及周邊7個省區中,內蒙古是PM2.5唯一達標、改善幅度最大和空氣優良天數最多的地區,沙塵暴由2008—2012年平均每年的1.6天下降到2013—2017年的0.5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福祉極大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投入民生資金13790億元,年均增長6.8%。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01元增加到2017年的35670元,農牧民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2584元。

2008—2017年投資3551億元,改造棚戶區住房179.6萬套,圓滿完成了北梁、阿爾山、鐵南棚戶區改造工程,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81年的7.2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2.66平方米;2009年以來投入176億元,改造128.6萬戶農村牧區危房,居民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極大改善。

城鎮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41輛、電腦62.2台,分別比2003年增長33.2倍和4.6倍;農牧民用於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比2012年提高2.6個、5.3個和1.4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197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7.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9%降至2.62%。

教育事業長足進步,2012年以來投入3015億元,全面普及了城鄉義務教育,獨立設置的民族中小學校達到493所,高等院校發展到53所。

截至2017年底,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均達到99.2%。健康內蒙古建設成效顯著,醫療衛生年投入由1978年的4908萬元提高到2017年的907.2億元,佔GDP的比重由0.8%提高至5.6%,全區衛生機構達到2.42萬個,是1978年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