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西縣荒山造林後新貌
山西永和黃河岸綠意蔥蘢
寧夏枸杞發展勢頭良好
三北防護林下的養蜂産業
夢想,總是在不斷跨越艱難險阻中走近。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歷經四十載春秋,締造了一道堅如磐石的綠色萬里長城,改變了我國的生態版圖與經濟版圖,彰顯了我國對人類共同命運高度負責的強烈責任感。
40年山河巨變,40年綠蔭遍地。40年來,我國三北地區森林資源總量顯著增加、防沙治沙成就舉世矚目、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農田防護作用突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行走在三北綠意盎然的土地上,就連外國駐華使節都感慨萬千,巴基斯坦駐華參贊阿巴斯説,“這些工程,極大地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計,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對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衣索比亞駐華副大使特肖梅説,“三北工程以及中國政府所做的防沙治沙工作,對全球的環境改善都有積極意義”。
捍衛家園 開創生態工程建設先河
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萬里長城、絲綢之路、敦煌石窟、黃帝陵寢、古樓蘭遺址……三北地區曾經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綠野千里。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隨著人口的劇增、資源的掠奪式開發、戰爭的綿延以及氣候的變化等因素影響,綠色漸漸遠離這片古老的土地。肆虐的風沙吞噬了豐饒的土地,蠶食著人們的生存空間,侵害人民美麗的家園和美好的生活。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70年代,漫漫黃沙、斷壁殘垣、溝壑縱橫已成為三北大地各族人民面對的最嚴峻現實。這時的三北地區,分佈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戈壁,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年風沙日數超過80天,萬里風沙線從新疆綿延至黑龍江,流沙壓埋農田、牧場和水庫,切斷了鐵路、公路。
統計顯示,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三北地區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1000多萬公頃草場嚴重退化,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蝕模數達萬噸以上,每年沖走氮磷鉀肥2800萬噸。在每年流入黃河的16億噸泥沙中,有80%來自這一區域。每年有3.2億噸泥沙淤積于下游河道,使下游河床每年以10釐米速度上升。
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曾大聲呼籲: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
20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土地生産力極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難,每公頃農田糧食産量僅為2000公斤左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陜、甘、寧、青4省區平均每年調入糧食達1.3億公斤。乾草原年平均産青草量為700公斤,荒漠草原僅為300公斤,寧夏農牧業人口年均收入334元,其中1/3的縣農民收入不足200元,1/10的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面貌,改變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是共和國幾代領導人的心結。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就指示:“我看特別是北方荒山應當綠化,也完全可以綠化。”周恩來總理曾指示:“林業要以營林為基礎。造林要把重點放在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有陣地、有重點、有步驟地前進。”
根據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精神,林業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者們很快深入沙區、山區進行調研,迅速形成了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西部萬里乾旱、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帶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的構想。
1978年,三北人民翹首盼綠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做出了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戰略決策,開創了我國生態建設的先河,揭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根據規劃,三北工程建設總面積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達406.9萬平方公里,建設範圍西起新疆烏孜別裏山口,東至黑龍江賓縣,北達國界線,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工程區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程建設期為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
三北工程計劃實現的目標是:林地總面積由1977年的2314萬公頃擴大到6084萬公頃,增加377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42.7億立方米;平原和綠洲的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蝕模數降低到輕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凝心聚力 締造世界生態史的豐碑
三北工程被稱為“當代人類最為悲壯雄偉的生態史詩”。自1978年拉開帷幕,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工程區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林業部門,主動作為,持之以恒,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國北疆築起了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成功典範。
據中國科學院對三北工程建設40年綜合評價顯示,三北工程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區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土地生産力明顯提高,保障了糧食穩産高産,開闢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強化了全社會的生態綠化意識,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我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遏制了風沙蔓延態勢,維護了國土生態安全。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788.2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3.62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嚴重沙化、鹽鹼化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由2000年前的持續擴展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連續15年持續凈減少。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化土地的逆轉。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到2.4天。
控制了水土流失災害,增強了蓄水保土能力。在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流域綜合治理,規模推進,營造水土保持林1194萬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7萬平方公里,侵蝕強度大幅減輕。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59.06%,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
構築農業生態屏障,保護了糧食生産安全。在平原農區,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165.6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3019.4萬公頃,農田林網化率達到44.1%,基本根除了危害農業生産的“三刮四種”現象,減輕了幹熱風、霜凍等災害性氣候對農業生産的危害。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應使工程區年增産糧食1057.5萬噸。
培育生態扶貧産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各類經濟林463萬公頃,形成我國重要的核桃、紅棗、板栗、花椒、蘋果等幹鮮果品生産基地。年産幹鮮果品4800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30倍,年産值達到1200億元,約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累積營造的用材林折合木材儲備量達18.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達9130億元。同時,各地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遊憩休閒等,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動了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工程區林草植被覆蓋度從1978年的31.7%增加到2017年的42.41%,林草植被生産力呈恢復性上升趨勢,工程建設的綜合累積效應持續發揮。40年營造林總固碳量達23.2億噸,相當於同期我國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23%。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由1978年的0.48萬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2.34萬億元。
鑄就“三北”精神,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三北工程建設區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建設綠色家園,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積極投身到改變自然的偉大實踐中,譜寫了一篇篇總把山河披綠裝的壯麗詩篇,創造出了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40年來,三北工程培養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銀、牛玉琴等為代表的英雄模範人物,鑄就了以“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為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培養鍛鍊了幹部,總結探索了路子,成為生態建設的“孵化器”。三北工程與改革開放同步,造就了一批作風紮實,熱愛林業,關注民生的黨政幹部隊伍,成長了一大批懂業務、會管理、敬業獻身的林業管理團隊。培養了一批潛心鑽研科學技術,勇於探索和實踐的林業科技工作者,涌現了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帶頭人,豐富和實踐了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理論,探索出了一套適合三北地區區情的生態治理技術路線,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我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基本理論。尤其是第一次提出了建設一個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多效益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型防護林體系的思想,形成了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發展模式,第一次將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實施,帶動我國生態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之路。
展示了我國對外良好形象,成為世界生態建設的豐碑。三北工程是我國政府啟動實施的第一項旨在改善生態、促進發展的生態建設項目,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效果之顯著,遠遠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工程”、蘇聯的“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三北工程在國際社會享有“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美譽,有100多個國家的大使、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訪問和學習,使三北工程成為我國在國際生態建設領域的重要標誌和窗口。
歷經40年的不懈探索,三北工程推動我國走出了一條國家引導、群眾參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護林體系建設道路,創造了一系列豐富的建設經驗。業界普遍認為,三北工程的建設實踐,奠定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三北工程的艱辛歷程,體現了我國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改善民生的根本方略。
今天的北中國遼闊疆土上,綠肥黃瘦,山川秀美,三北地區人民的綠色夢,正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