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林草局:草原生態保護"不進則退"六舉措建人草畜和諧新格局

發佈時間:2018-12-03 14:51: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3日上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和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草原改革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王金梅) 3日上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和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草原改革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各草原地區的代表和草原領域專家學者分享交流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以來草原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就草原領域熱點焦點問題交流觀點、建言獻策。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草原改革發展座談會現場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代表在發言中表示,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擁有天然草原13.2億畝,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可再生資源。內蒙古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但仍處於“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下一步,將推行六項舉措,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形成人草畜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到2050年,實現草原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功能多樣,人草畜和諧共生,生態環境綠色優美。

以下為內蒙古林草局代表發言內容摘編:

內蒙古自治區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覆蓋度從本世紀初的30%左右穩定提高到44%,草原生態退化趨勢整體遏制。率先開展草原經營體制改革,積極促進草原保護利用;率先開展草原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草;科學實施,草原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應用技術,草原資源調查與資訊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創新機制,深入貫徹落實草原補獎政策。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代表在座談會上發言

在今後工作思路措施方面,內蒙古林草局代表建議:

草原作為陸地覆蓋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兼顧生態功能和生産功能。草原問題既是經濟問題,更是生態問題;既關係到農牧民脫貧致富,又關係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意義重大。

(一)健全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內蒙古自治區依法劃定8.8億畝基本草原,是自治區天然草原的核心部分。要按照基本草原的面積不減少、品質不下降、用途不改變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堅決遏制一切人為破壞行為。結合“林草資源保護執法年”,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嚴厲打擊非法開墾草原、違法徵佔用草原、亂採濫挖隨意碾壓草原等行為,始終保持打擊破壞草原生態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二)完善草原産權制度,推動草原“三權分置”。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依法賦予廣大農牧民長期穩定的草原承包經營權,切實做到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根據“三權分置”的政策和要求,按照“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原則,深入推進草原“三權分置”工作,為草原經營權的入股、抵押、貸款和草原畜牧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奠定政策基礎。

(三)強化草原管理措施,構建合理開發利用機制。科學劃定禁牧和平衡區,嚴格執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使禁牧區禁得住、平衡區達到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草原動態監測預警制度,對草原基本情況、生態狀況、植被生長狀況、災害發生情況等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建立健全草原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級各部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職責,研究制定徵佔用草原等開發利用的準入條件和定額管理制度,嚴格控制草原用途改變。

(四)提升草原監測能力,形成全天候監測體系。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構建草原資源全天候遙感調查監測體系框架,探索草原資源全方位監測監管方式。監測區域從全覆蓋逐步聚焦到局部區域。及時掌握草原生態狀況、植被覆蓋度、産草量及草原面積變化等年度動態變化情況。

(五)提高草原建設品質,減輕天然草原壓力。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立足牧區生態實際,科學推進草原建設。以適地適種、良種良法為抓手,提升人工種草的品質和效益,發展優質高産飼草基地和旱作人工草地建設,著力實施退耕還草、已墾草原開展人工種草。堅持保護優先,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草灌喬合理搭配,種改保有機結合,有效提升草原生産能力。以生態用種繁育為重點,實施草種産業發展,充分發揮鄉土草種的生態價值。

(六)以工程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恢復草原生態:一是建議擴大退牧還草工程範圍,統籌實施草原補獎政策;二是建議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儘快向補償機制轉變;三是建議呼倫貝爾等不同類型草原進行保護修復試點;四是建議進一步推進草原法治建設儘快修訂《草原法》,制定《基本草原保護條例》。(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