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板當床位,把自己的家當作村衛生室,一個衛生院只有七八個輸液瓶、人民群眾缺醫少藥、看病難看病貴……改革開放40年來,這一切已成為歷史。40年來,通遼醫療衛生事業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醫療設備更加先進,醫療政策更加惠民。
醫療條件日臻完善
70年代,通遼百姓治病就醫要走很遠的路程去赤腳醫家看病。如今,他們已退出歷史舞臺,醫療條件更有保障的公私立醫院是人們就醫的第一選擇。
醫療設備
從最初的人力擔架、馬車、自行車到如今的救護車、救援直升機……通遼病人運輸方式的發展為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
11月7日下午4:45分,通遼市首架醫療救援直升機在附屬醫院試航降落,標誌著通遼市“空中120”即將啟動
70年代,聽診器、血壓儀、體溫計、是農村赤腳醫生全部家當。環境簡陋、醫療設備落後,一個注射器消毒完反覆使用等現象在城裏醫院也時常存在。如今寬敞明亮的衛生室,日常工作必備的儀器設備,更加方便了通遼百姓。
村醫的“老三樣”
如今,B超、CT、霧化器、高壓氧、心電監護儀等先進設備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監護。
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全國領先的飛利浦動態1000層極速雲CT
醫療技術
40年前,赤腳醫生家就是門診,如今,有了規範的鄉村衛生室
40年前的醫療技術,只能救治感冒、咳嗽等小病。如今的通遼醫療技術水準不斷提高,治療心腦血管、心臟、腫瘤等各類重大疾病不是問題。
2018年,通遼市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放療科博士、副院長陳光烈,帶領科室粒子植入術團隊在CT引導下成功完成了一例顱內腫瘤粒子植入手術,此手術在自治區內尚屬首例
醫療環境
目前,通遼市三級醫院達到9所,蘇木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率達到80%以上。全市急救分站達到35個,基本建成“30分鍾醫療急救圈”。2016年,通遼市榮獲全國基層蒙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和“中國蒙醫藥之都”稱號。
左:哲裏木盟醫院(通遼市醫院),右:如今的通遼市醫院
左: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建院初期的平磚醫用房,右:2012年6月,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新門診投入使用
80年代的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原通遼市鐵路醫院)
如今的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已經發展成一所集醫療護理、預防保健、康復、科研教學、社區醫療為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擁有床位730張、職工總數達800人
庫倫旗蒙醫醫院今夕對比
如今的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2019年年底將投入使用的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第二分院
醫療服務水準不斷提升
截至2016年7月23日,通遼市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全面破除了實行60多年的公立醫院“以藥補醫”舊機制。公立醫院藥佔比由改革前的40%以上下降到30%左右,醫院收入結構持續優化。
健康扶貧
2017年,通遼市完成了全市87663貧困人口免費體檢工作,體檢率為88.42%。設立特殊貧困人群家庭病床1481張,報銷醫藥費用107.31萬元。
2018年10月,市殘聯肢殘協會 “愛無疆 起于行”免費體檢公益活動
2018年10月,通遼市醫院開展重陽節義診諮詢活動
2018年7月,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開展“走進農村牧區、情係百姓健康”免費送醫送藥義診活動。
2016年7月,庫倫旗蒙醫醫院開展下鄉義診活動
醫療費用
40年前,看病需要自己花錢,人們普遍承擔不起醫院的醫療費用
90年代的通遼市職工醫療社保代金券
如今,通遼百姓有了基本的醫療保障,大病保險全面覆蓋,80%的住院費用由醫保統籌報銷
醫療政策
2004年通遼市啟動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試點,2006年新農合全面推開。2016年,參合率達到98%以上,大病保險全面覆蓋,最高支付限額達到30萬元。
2017年初,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全面整合,基本醫保實現了“一站式”結算,初步實現了跨省區異地結算
家庭醫生
如今,通遼百姓還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狀況,享受“定制”服務。目前,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56%、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達到75%。
在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今天,健康對人們來説越來越重要。如今,百姓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住院更省心、花錢更少了,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醫療網路遍佈通遼大地,全民健康步伐堅定向前。
(文:謝雨廷,來源:中國通遼網,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