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奈曼旗:甘薯“鏈”全村 23戶齊脫貧

發佈時間:2018-11-13 16:39:12丨來源: 新華社丨作者:張雲龍 朱文哲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發生了一件喜事:23戶村民提出申請,集體退出貧困戶,互利村整村脫貧。

  鑼鼓敲,鞭炮響,23位村民胸前挂著大紅花,在村委會門前大聲宣佈:“我們今天脫貧啦!”這是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發生的一件喜事:23戶村民提出申請,集體退出貧困戶,互利村整村脫貧。

  52歲的村民李井龍説:“我把土地和扶貧資金都入股村裏的公司,每年光分紅就有7000元,收入上來了,不能再當貧困戶了。”李井龍一家4口,妻子貧血不能幹重活,孩子念大學,還有一位88歲的老母親,全家主要靠他種12畝旱地玉米為生,年景好時純收入不過4000元,2016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國家的好政策享受不少了,現在村裏有産業,自己勤快點,入股、打工都能掙錢,咱不能再靠國家救助生活。”

2018年奈曼旗甘薯豐收(資料圖)

  互利村有種甘薯的傳統,甘薯品質遠近聞名,但過去村民分戶耕種、自産自銷,沒有形成規模。2014年,村幹部牽頭成立了互利村甘薯專業合作社,2018年,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又成立了通遼市光照農産品有限公司,統一種植甘薯,統一加工粉條,統一品牌銷售。

  互利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説,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公司,每年每畝地可以得到400元的保底分紅,還能到公司幹活掙工資,每天掙90至120元。貧困戶將1.5萬元産業扶貧資金入股公司,每年又可以得到2000元分紅,2020年本金全部返還。

  互利村共有耕地5520畝,入股公司的土地達到5100畝,全村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産業鏈條,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鏈”起了全體村民的收益,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種互利模式讓公司和村民都能從中得到可觀的收益,品牌效應也在逐漸形成。”付永久説。

2018年9月,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舉辦“甘薯豐收節”(資料圖)

  公司前景看好,村民收入穩步增加,互利村兩委班子就醞釀著當年整體脫貧。村裏召集貧困戶徵求意見,23戶全舉手,沒有一戶不同意。

  為保障23戶穩定脫貧,不出現生活水準下降甚至返貧結果,村委會還與他們簽訂了承諾書,保障貧困戶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4000,帶動他們就業,並實行教育兜底和因病支出兜底。

  42歲的王瑞文去年突發腦出血,出院後只能坐輪椅出行,全家幾乎垮掉,當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他將家裏的10畝土地全部入股公司,土地分紅收入最少能有4000元。隨著身體逐漸康復,他還在公司做散工,打工期間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隔天就可以收到現錢。“不用外出,村裏的收入就能保障我們的生活,我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王瑞文説。

  “我們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有條件扶持本村貧困戶。集體退出貧困,是對貧困戶的一種激勵,也是對黨和國家幫扶的回報和感恩。”付永久説。

  (原標題:甘薯“鏈”全村 23戶齊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