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 從“挖煤賣煤”到“做精煤化工”

發佈時間:2018-11-13 10:59:53丨來源:科技日報丨作者:張景陽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從幾十年前的挖煤賣煤,到今天的以煤制油、制氣、制烯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煤炭産業實現了華麗蛻變,其背後的轉型之路,正如我國四十年改革開放之路一樣,漫長而紮實。

  一條長達1.2公里、管道縱橫設備林立的煤化工生産線正在忙碌運轉,幾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員,只看到入口處的原煤和出口處的煤制油……

  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裁舒歌平告訴記者,這是全球首條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制油工業化生産線,核心技術和催化劑由我國自主研發,並申請了國內外技術專利。

  從幾十年前的挖煤賣煤,到今天的以煤制油、制氣、制烯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煤炭産業實現了華麗蛻變,其背後的轉型之路,正如我國四十年改革開放之路一樣,漫長而紮實。

  撕掉“煤老闆”的標簽

  伊泰、神東、伊東、滿世,這些名字在如今的煤炭行業如雷貫耳,而在幾十年前,這些超級企業的創始人或負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煤老闆。時代的巨變和永不停歇的創新向世人做出了證明,他們和他們的企業,不僅僅也不再是挖煤賣煤這麼簡單。

  歷史的車輪進入新千年,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引發新的思考。比如,我國富煤少油,如何實現能源可持續利用和發展?作為鄂爾多斯本土煤炭行業的“大哥”級企業,伊泰集團首先將這一思考付諸實踐:通過技術創新來結束原始而單一的原煤買賣産業格局。

  2001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開始建設煤基合成油中試技術平臺。2002年9月,伊泰集團與山西煤化所聯合開發的“煤基合成液體燃料——漿態床技術”在山西煤化所千噸級中試裝置試車成功。

  “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不能不考慮投入和成本的問題,對於煤炭間接液化制油的技術研發,我們投入了鉅資,當時董事會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這樣的做法很冒險。”伊泰集團煤制油的一位技術高管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説。

  但是時任集團董事長張雙旺頂住了各方壓力,誓將這次技術創新進行到底,因為他堅信創新的力量是無窮的。2002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專家舉行了煤基合成油技術項目座談會,達成了共識,確定伊泰集團為自治區煤基合成油項目的業主單位,這為伊泰集團吃下了定心丸。

  “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大轉型,而作為企業,必須順應這個大轉型,實現自我的小轉型,這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張雙旺説。

  2003年12月,伊泰煤制油的千噸級中試裝置從粗油品中生産出了無色透明的高品質柴油。完成連續1000小時運轉試驗後,我國已基本上掌握了煤基合成油催化劑和漿態床反應器等核心技術。

  煤炭不再僅僅可以制油

  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提到:發展煤化工,根本上是為了發展化工,煤炭化工的發展,應該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煤炭就地轉化”為發展目標,配以商業模式。

  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鄂爾多斯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積極促成強強聯手。2007年,由中石化、中煤、上海申能、內蒙古滿世四大能源巨頭聯手打造的中天合創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合創)正式掛牌成立。

  時任鄂爾多斯市市長杜梓在掛牌儀式上介紹:“中天合創所經營的項目不僅是迄今我國規模最大的集煤炭、電力、煤化産品生産和管道運輸為一體的二甲醚項目,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煤制醇醚項目。”

  中天合創不僅是煤化工行業的巨頭,更是技術創新和思想創新的排頭兵,也正因如此,企業才能越走越遠,越發展越壯大。

  “比如我們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上的創新就是獨樹一幟的。”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説:“針對工業廢水‘零排放’的處理,國內普遍使用的是蒸發結晶的傳統技術,處理工業廢水的投資較大且成本較高,處理工藝尚需完善。而中天合創高含鹽水濃縮及結晶裝置使用了沃特爾技術,該技術將自有的石灰混凝澄清技術和世界最先進的正滲透膜處理技術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針對高COD、高含鹽工業廢水零排放解決方案。”

  技術創新是現代煤化工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去年4月,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25萬噸/年管式高壓聚乙烯裝置投料開車一次成功,順利産出合格産品。這次投料開車成功,是中天合創繼第一系列裝置開車成功後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這套裝置可謂十年磨一劍,設備採用EXXON MOBILL 高壓管式法工藝技術,裝置規模25萬噸/年。與其他工藝相比,具有脈衝出料、多點進料、多點引發劑注入、反應器變管徑設計、乙烯急冷反應器出料等工藝特點。該工藝平均轉化率高,可達40%左右,用其生産的LDPE産品凝膠少、光學性能好。”中天合創的技術負責人介紹説。

  200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在那次大型慶典中,內蒙古梳理了自身近十年來的發展:以鄂爾多斯為中心輻射起來的煤化電熱一體化、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粉煤灰制鋁等産業,以及依靠技術創新迅速成長起來的煤化工産業呈現出遍地開花、多元化發展的格局。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原煤被投入生産線,黑煤漿先化為氣,再合為甲醇,又變成一粒粒白亮的聚丙烯。近日在位於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中天合創公司的控制屏上,記者現場感受了煤炭上演的“變身戲法”。

  公司總經理張西國説:“這是國內最大的煤炭一體化項目,年産烯烴137萬噸。從賣煤到賣聚丙烯,每噸煤多賺700元,這意味著一噸原煤的産值翻了一番還要多。”

  2010年前後,鄂爾多斯市經歷了國際能源價格大幅波動的巨大打擊和洗禮,曆盡劫波之後,我國西北地區的這個煤炭巨人重新站立起來,站得更穩、更直。而支撐其站立的動力源泉,就是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充分思考和技術創新。

  內蒙古經信委主任王秉軍總結説:“過去鄂爾多斯的煤炭産業,産品以‘原’字頭和‘初’號為主,資源優勢無法充分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如今,我們早已經跳出簡單‘挖煤賣煤’老格局,引導企業延長産業鏈,走資源加工增值之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變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比如,我們抓住國家推進石油替代戰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政策機遇,引導和支援企業以煤為基、多元轉化,走上現代煤化工發展之路。”

  位於鄂爾多斯東勝區的內蒙古匯能集團是內蒙古的地方煤炭龍頭企業。2014年,公司設計年産4億立方米天然氣的一期工程試産成功,幾年來生産線運作平穩,生産指標和産品品質也優於之前的設計指標。然而隨著天然氣市場走俏,公司的一期工程投産以來,儲存罐從沒滿過,主要原因是缺乏動力煤制天然氣的核心技術。

  該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王中秋説:“這個項目啟動以來,匯能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合作,攻破了一道道技術難關,終於攻下了動力煤制天然氣這一世界性的煤化工技術難題。”

  目前,匯能集團正在推進核心設備的國産化,2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國家示範項目的後續工程也在推進之中。全面建成後,該項目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近60億元,可吸納近3000人就業。

  如今,在出於經濟轉型關鍵期的鄂爾多斯市,像這樣自主創新的煤化工行業中已不再是新鮮事,煤化工這一鄂爾多斯的絕對優勢産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迅速成長,逐步成為我國新時代的化工領軍行業。

  (原標題:鄂爾多斯: 從“挖煤賣煤”到“做精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