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冬初,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寒風蕭瑟、牧草枯黃,一切都散發著荒涼之感。草原深處,布和巴圖經營的“牧家樂”卻門庭若市、熱鬧異常。
“去年搞旅遊的純收入就有五六萬元。”這位蘇尼特右旗賽罕塔拉鎮巴潤寶拉格嘎查58歲的牧民説,以前總以為多養牛羊才能賺錢,但沒想到造成了草原超載,很多地方都沙化了。
2011年起,中國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在內蒙古、新疆等8個省區實施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等措施,2016年又提高了補助標準。
這些年,布和巴圖按照草畜平衡政策的有關要求,把400多只羊減掉一半,“有了草原生態保護獎補資金,減畜不減收,草場也變得越來越好”。
風光更美了,遊人也多了起來。四五年前,布和巴圖在自家宅基地建了一個專供餐飲休閒的蒙古包,僅這一項純收入每年就有五六萬元。
據統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內蒙古10.2億畝天然草原,讓146萬戶、534萬名農牧民從中受益。全區草原退化、沙化面積較“十二五”初期減少671.3萬畝,草原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生態治理區明顯好轉。去年,全區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44%,較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
錫林郭勒盟等地還採取減羊增牛、冬羔補飼、支援轉産等措施,減輕了草原的壓力。
35歲的李宗宇是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的“牧二代”,他的父親是農牧場職工,2004年承包近萬畝草場,當時養了1500多只羊。
“羊吃草時喜歡連根拔起,當時養的羊多,牧草長勢一年不如一年。”李宗宇説。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和消費市場等因素,開始鼓勵牧民減羊增牛,對飼養基礎母牛實施政府補貼。
“牛主要用舌頭卷草吃,對草原影響比較小,牛的銷路也好。”李宗宇很快“嗅到”政策紅利,開始賣羊買牛。如今,他只留下不足100隻羊,而基礎母牛數量達到150多頭,每年生産、育肥和出欄七八十頭牛犢,年收入近50萬元。
與羊相比,牛對草原的影響明顯減小,一些裸露多年的土地又長出草來。李宗宇最近還考慮發展旅遊,想把美麗的風光推介給更多人。
在烏拉蓋管理區,像李宗宇這樣減羊增牛的牧民還有不少。前些年退化較重的草場又恢復了昔日的蔥郁,每到夏秋季節,星星點點的小花點綴著無邊的碧海,引得遊人來了就不想歸。2017年,烏拉蓋管理區接待遊客89.3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4億元。
因生態變好而吃上旅遊飯的牧民不勝枚舉。前幾天,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迎來降雪,草原一片素白。“又是個好兆頭,雨雪大了,明年的草原差不了。”輝蘇木烏蘭托格嘎查牧民扎拉森尼瑪説。
7年前,為響應草畜平衡政策,扎拉森尼瑪與嘎查裏幾戶牧民把超載的牛羊出欄,成立合作社,在幾家人共計4萬畝的草場上搞集中養殖和旅遊,每戶一年純收入10多萬元。
“牛羊少了,沙化的草原也恢復了原樣,很多自駕遊的客人就來我們這裡看美景、喝奶茶、吃蒙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扎拉森尼瑪説。
草原更綠了,牧民也更富了。2017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2584元,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