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行走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連片的農田一眼望不到邊。農田裏一座座藍色或紅色的尖頂機電井房格外引人注意。
“過去,我們村打一眼機井三四十米深就能出水,現在地下水位嚴重下降,需要打100多米才能出水,採取淺埋滴灌節水技術勢在必行。”對於村裏高效節水淺埋滴灌實施情況,錢家店鎮項家村黨支部書記王建華有一肚子的話要説。
淺埋滴灌技術是將管帶在播種的同時埋入地下,在灌溉方式上把傳統水漫灌的澆地方式變成了澆苗,實現了節水、省工、省時、省力。2017年,項家村開始試點淺埋滴灌,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有效增加地力,提高了糧食産量。今年,項家村完成了4000多畝淺埋滴灌改造任務,收到了特別好的效果。
“採用這項技術,每畝玉米播種量可以增加500株,深松土地可以增強地力,大小垅種植也特別適合機械播種和收割。水肥一體化的使用不僅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還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成功解決了部分農田無法灌溉和大水漫灌帶來水資源浪費的問題,村民們再也不用 ‘靠天吃飯’了。” 王建華説,今年9月,自治區農牧業廳組織專家對項家村高效節水項目區每畝産量進行測量,測得玉米潮糧畝産達到 2560 斤,這數據足足讓王建華興奮了好些天。
在通遼,因為節水灌溉受益的不只是項家村。
“是啊!淺埋滴灌技術使用起來省水又省工,只需要在澆地時把閥門打開,澆完水後一關閥門就行了。原來大水漫灌式澆地,澆5畝地需要壯勞動力花費七八個小時才能澆完,現在1名婦女就能完成,種地變得輕鬆多了。剩餘的時間還能打點零工增加收入,這日子啊,是越來越幸福了!”科左中旗寶龍山鎮西煙登吐嘎查黨支部書記包保安感嘆。
他介紹説,過去大水漫灌澆一畝地需要90分鐘,電費需要20多元,採用淺埋滴灌技術以後,澆一畝地只需要20多分鐘,花六七元錢就能完成,還能節省大約60%的水。採用這項技術,平均一畝地玉米增産三到五百斤。
“潛埋滴灌是水肥一提化。以前大水滿貫的情況下漏水漏肥,水資源利用率不到30%,現在達到了70%以上。全嘎查今年7500多畝耕地實施潛埋滴灌種植,徹底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並將全村嘎查的20台播種機械改成大小壟間距。”包保安説,以前村裏玉米畝産才800多斤,現在每畝增産三四百斤,玉米按現在六、七毛錢算,一畝地增産兩三百元錢。
“節水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擴大規模,把全嘎查耕地都改造成淺埋滴灌。”包保安表示。
通遼市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也是糧食增産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成為強市富民的根本途徑。為進一步明確農業節水灌溉發展的方向、方式、思路,通遼市制定了《通遼市2018——2020年高效節水農業三年發展規劃》,按照“集中連片、統籌規劃、合理佈局、統一管理、分佈實施”的原則,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抓好農業高效節水工程。今年,通遼市將完成高標準建設節水高産高效糧食功能區400萬畝。到2020年,通遼市將在1000萬畝節水高産高效糧食功能區內,在原有標準管灌的基礎上,全部改造升級為不覆膜淺埋滴灌。項目實施後,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速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達小康的步伐。
生態節水農業向綠色生産方式要效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迴圈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産系統和生活系統迴圈連接。
通遼市節水灌溉農業的探索是全區各地守住綠色發展底線,發展生態節水農業,向綠色生産方式要效益的典型。近年來,全區各地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在發展生態節水農業的道路上大膽探索,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産區,也是水資源匱乏的省區。近年來,立足農業用水比重大的實際,全區各地始終把節水農業列為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核心問題來抓,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優化生産結構,堅持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堅持壓井限採,建設節水工程,推進農牧業向現代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從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現在的淺埋滴灌,全區各地不斷的摸索節水農業,讓農業生産更加綠色、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