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本上的改陋脫貧心路:內蒙古通遼市獨臂人鄧海飛立志脫貧記

發佈時間:2018-11-06 11:37:12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張雲龍 朱文哲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現在,鄧海飛每天努力幹活,地裏忙完了,就去打小短工,間隙再去公益崗位。早一天甩掉貧困帽子,成了他的“奮鬥目標”。他説,“我要用自己的一條胳膊把日子過好,到時主動退出貧困戶。”

初冬的暖陽照在庭院墻上,黃澄澄的玉米堆成小山,院角的簡易牛圈裏,兩大一小3頭西門塔爾牛時而咀嚼,時而“哞哞”叫著。鄧海飛從外面進來,左手提著一袋兒子最愛吃的雪餅。進屋發現兒子熟睡,他徑直走到桌前,翻開桌上藍色封皮賬本,左手握筆在本子上一筆一畫地寫下“兒童零食10元”。

38歲的鄧海飛家住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今年是他第一次清楚地算計著生活。此前,他的人生充滿著不幸:初中離校,18歲逃婚外出打工,半年後因生産事故截去右臂回家。35歲經人介紹認識外縣一個殘疾姑娘,結婚第二天,父親因交通事故去世。

鄧海飛的母親患有嚴重的風濕病,不能幹重活,他自己多年來無所事事,全家一直依靠父親種地和打工為生。如今,他一個人、一條手臂,如何撐這個家?一年多的時間,家裏入不敷出,眼看著孩子即將出世,鄧海飛陷入絕望之中,整天抽煙喝酒。

就在這時,國家的扶貧政策給一家人帶來了希望。村裏和蘇木的幹部來了,詳細了解家裏的情況。2017年7月,鄧海飛成為精準扶貧戶。幹部經常到府幫助解決困難,母親和孩子領上了低保金,村裏又給他安排了公益崗位,看病可以報銷絕大部分醫藥費……

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奈曼旗是國家級貧困旗,當地在精準脫貧中注重精神扶貧,創新實施“精神扶貧五個一”工作機制。希勃圖村所在的白音他拉蘇木大力推廣家庭記賬,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激發貧困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內生動力。

2018年初,鄧海飛開始記錄家庭賬本。最初,賬本裏每天都是支出,到1月28日,他家有了第一筆像樣的收入“扶貧資金15000元”。“産業扶貧資金到位了,馬上就買了兩頭牛,有了産業,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鄧海飛在賬本裏的大事記中寫道。

平平淡淡地記了3個月,鄧海飛終於體會到記賬的好處。一天,他突然發現,去年掙的幾千塊錢幾乎花光了。錢都花到哪兒了?換在以前,根本想不起來,他帶著疑惑翻開了賬本。

賬本裏記著自己的陋習。鄧海飛發現,自己記錄的第一筆賬,竟是“煙1條70元,白酒71元,啤酒36元,總176元”,而且幾乎每月的煙酒都要花一二百元,這和兒子的一罐奶粉錢差不多;親朋之間的隨禮也特別多,前3個月單單禮金花費就有1300元,這可是平常小半年的收入。

看著一家老小非病即幼,鄧海飛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暗下狠心:“戒煙,減酒!”20多年的抽煙習慣説戒就戒了,他把每月節省出的錢給兒子多買一些奶粉米粉,又主動減少了和朋友的禮金花費。

陋習慢慢改了,賬本裏洋溢著希望和感恩。“生産資料已經全部準備好,一年的希望,一年的收成”“地已經種完了,苗出得還可以,長勢很好,心裏很高興”“兒子感冒住了13天院,花了6300元,自己才花300元,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現在,鄧海飛學會了精打細算。他每花一筆錢都要記賬,時不時還會翻一翻賬本,琢磨哪些錢該花,哪些不該花。隨著賬本裏不必要的支出減少,母親和村裏人都發現“鄧海飛變樣了”!

貧困帶給人不幸,但也能磨礪人的意志品格。現在,鄧海飛每天努力幹活,地裏忙完了,就去打小短工,間隙再去公益崗位。早一天甩掉貧困帽子,成了他的“奮鬥目標”。“國家給了這麼好的政策,咱得有志氣。”他説,“我要用自己的一條胳膊把日子過好,到時主動退出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