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綠色屏障崛起“老虎口”

發佈時間:2018-10-26 17:32:33丨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丨作者:嚴冰 水藍薇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老虎口”的治理是民勤縣與風沙鬥爭的一個縮影。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的民勤縣,經過多年努力,建成了老虎口等4個治沙技術示範區和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為祖國西北的沙地豎起一道綠色屏障。

“老虎口”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起風時,風聲怒吼,流沙肆虐,附近百姓如同在虎口求生,因此得名。

日前,“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在甘肅省武威市舉辦,期間安排國內外的與會代表和嘉賓考察民勤縣生態治理示範區,“老虎口”是考察中的一站。筆者跟隨考察團隊來到這裡,只見翠綠的枝葉點綴著綿延的沙丘。

“以前一颳風,院子裏的塵土,得用架子車運走;現在沙塵被村民一掃,用簸箕就帶走啦。”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是本次考察中的講解員,在他看來,記憶中的風沙,已經被一片片梭梭林“嚇退”。

梭梭是 “沙漠英雄”,當地人就是靠它固定荒漠裏的沙土。2008年,民勤縣政府啟動實施了“老虎口”大規模綜合治沙造林工程,通過種植梭梭,構建防護屏障,遏制風沙的流動和侵蝕。

眼前的梭梭不過一米多高,卻已經生長了10年。楊青文解釋道,當地年降水僅為110毫米,西北風強勁,堅強如梭梭也不易生長。民勤縣的農民和治沙站的技術人員總結經驗、科學實踐,形成了“沙障+梭梭”的防風固沙模式,通過設置沙障維護梭梭的生長。

走近梭梭,筆者踩到了一條黑色的長條形編織袋,半掩埋在沙地裏。四下望去,每一棵梭梭都種在編織袋圍成的方格中。掀開一段編織袋,可以發現袋子下方的沙壤是深棕色的,和周邊的灰黃色沙土形成對比。“編織袋壓住沙地,讓風吹不走梭梭的幼苗,還能涵養沙土的水分。”楊青文説,這被稱為“土工編織袋沙障”,是“老虎口”沙障設置技術之一。

包括土工編織袋在內,老虎口已經實驗示範了稻草、黏土、卵石、尼龍網、生態草墊、棉花秸稈、葵花秸稈、玉米秸稈共9項沙障設置技術。

筆者順著人造臺階,爬上了一個“小山坡”。“那可不是山坡,是被‘削’了頂的沙丘。”楊青文介紹道,“老虎口”的治理過程遵循“固腰削頂”原則。十多米高的流動沙丘,會在其離沙丘頂端1/3處種上梭梭,固定沙丘以下2/3的部分。“風吹過來,頂端沙塵就被吹落在沙丘之間的低地,時間一長,整個沙區的地勢會變得平緩,這樣沙丘就被固定住,不會擴散了。”

考察隊伍穿梭在梭梭林中,對茫茫沙地上生長的綠色植物稱讚不已。“這麼多梭梭,固定得非常好。辛苦了,感謝你們。”楊青文收到了來自國外代表的敬意。

目前,“老虎口”已經壓設沙障、栽植梭梭10萬畝,植被覆蓋率達到36%,是民勤縣的治沙技術示範區。但已有的模式還需要創新,楊青文告訴筆者,他們正在往“稻草沙障+低密度梭梭造林+人工補播草種”方向發展,在原基礎上降低成本,更好地保存梭梭的養分。

“老虎口”的治理是民勤縣與風沙鬥爭的一個縮影。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的民勤縣,經過多年努力,建成了老虎口等4個治沙技術示範區和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為祖國西北的沙地豎起一道綠色屏障。

今年年初,當時的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風通過中國綠化基金會呼籲社會關注民勤的生態建設。9月13日,“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上,發佈了《民勤倡議》,將“民勤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楊青文為民勤縣自豪的同時,還有著簡單誠摯的心願:“希望梭梭能保存得長久,庇護四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