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騰飛的翅膀——通遼市科技創新工作發展紀實

發佈時間:2018-10-23 22:26:02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丨作者:陰文娟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從1989年通遼市有申報國家專利記錄至今,全市已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041件。全市獲授權專利1809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229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0.72件。40年間,通遼市科技事業飛速發展,科技産業從無到有,高科技企業從小到大,産業格局從單一到多元,科技創新猶如一道不斷崛起的脊梁,支撐提升著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

  40年前,內蒙古哲裏木盟科技局成立,全盟科技工作萌芽初顯;

  40年後,秸稈轉化和生物提取、PGA(聚乙醇酸)等新材料技術研發不斷取得新突破……

  從1989年通遼市有申報國家專利記錄至今,全市已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041件。全市獲授權專利1809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229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0.72件。40年間,通遼市科技事業飛速發展,科技産業從無到有,高科技企業從小到大,産業格局從單一到多元,科技創新猶如一道不斷崛起的脊梁,支撐提升著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

  政策鋪路助力發展

  伴隨著各項科技政策的不斷優化完善,科技事業實現蓬勃發展。1994年,哲裏木盟委、盟行署發佈了《哲裏木盟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設立哲裏木盟科學技術進步獎,全盟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揭開了科技事業大發展的序曲。

  2002年,通遼市在自治區各盟市中率先設立科教興市特別獎,重獎對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2016年,出臺了《通遼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積極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和潛力,努力實現發展驅動力的根本轉換。

  小平臺鍛造大體系

  一直以來,通遼通過整合産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集聚、爭取資金支援等方式,積極引導科技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行業重點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全力推進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63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6家。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13億元。

  蓖麻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生物高科技創新園、科技扶貧産業園等12個在國家或自治區領先的科研平臺先後建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強化,全面提升了通遼在蒙醫藥研究、蓖麻産業等領域的科學技術服務水準。

  金煤化工煤制乙二醇技術世界首創,獲得“2009中國科學院傑出科學成就獎”。煤電鋁産業迴圈利用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産業鏈條,新技術的應用使産品由初級的鋁錠、鋁箔發展到輪轂、高精鋁和鋁銅電子鋁箔。“芝麻素提取分離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在玉米化工領域,通過梅花味精等企業的技術創新,産品不斷升級,由澱粉、酒精、溶劑、味精等初級産品發展到小氨基酸系列産品(谷氨酰胺、蘇氨酸、色氨酸),正在打造世界最大的小氨基酸生産基地。隨著金煤化工、霍煤鴻駿高精鋁業、昶輝生物、梅花生物、蒙藥股份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水準的持續升級,通遼新型工業化步伐正全面加速。

  與此同時,通遼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現代農牧業建設,培育出60余個優良玉米品種,成立了全區首家肉牛科學院和院士工作站,擁有全國最大的肉牛改良工作站。制定玉米、肉牛、肉羊、蕎麥、紅幹椒、生豬、肉驢、沙地西瓜、水稻等9個優勢特色産業地方標準體系,全市綠色農畜産品加工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科技的發展為轉型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自主研發開啟新征程

  蒙藥生産的新技術應用,使蒙藥企業擺脫了傳統工藝對擴大企業規模産生的瓶頸。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止血寧片、天葵口服液被收入中國藥典,蒙藥新藥保利爾膠囊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特效藥之一,是第一個國家註冊六類蒙藥新藥。內蒙古康臣藥業研發的純中藥製劑尿毒清顆粒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專利)的中藥保護品種,在治療慢性腎衰竭方面有獨特的效果。

  針對科技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況,通遼積極與區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以及先進地區開展合作,先後與北京昌平區、中科院、內蒙古民族大學、清華大學、國機集團、北京西城區、北京化工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重點推進領軍人才引進、合作建立孵化中心、沙地生態治理、智慧社區、園區基地建設。同時,積極探索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新途徑,通過支援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截至目前,通遼已累計取得科技成果643項,其中獲獎305項,獲得自治區級獎勵42項。292項科技成果獲通遼市科技進步獎。世界首創“煤制乙二醇技術”被評為“2009中國科學院傑出科學成就獎”。“芝麻素提取分離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褐煤提質、蓖麻深加工、硅砂利用等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準。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改革開放40年,也是科技創新的40年,一項項科技發明堅定了通遼經濟發展前進的腳步,一次次科技進步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新征程。(來源:通遼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