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羊與草、人與沙的生態賬越算越清

發佈時間:2018-10-16 22:46:41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靳赫 溫競華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生態福利實實在在擺在二道湖村村民眼前,羊與草、人與沙的生態賬大夥也終於算得明明白白。2013年,二道湖周邊區域被正式劃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鹽池縣生態屏障的一部分。

  秋日的清晨,一場雨水驟然而至,正在寧夏鹽池縣城辦事的陳自彪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情,在街邊攔下一輛計程車,直奔鹽池縣青山鄉二道湖村附近的一座山頭而去。

  40歲的陳自彪是二道湖村村民,也是村旁山頭的護林員。除了每天例行巡山,碰上刮大風、下大雨等情況,他會及時上山查看,確保護林工作萬無一失。如此上心,是因為他深知這片綠色對全村意味著什麼。

  鹽池縣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乾旱少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以前由於過度放牧等問題,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20世紀80年代,鹽池縣土地沙化面積佔土地總面積80%以上,全縣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二道湖村村民就曾飽受風沙之苦。

  “我小時候,山上的草被羊啃完了,沙丘也‘活’了過來,朝著村子移動。”陳自彪説。據村民們回憶,當時風沙遮天蔽日,沙子連著房子,小孩常從沙丘直接跳上屋頂玩耍。為了躲避黃沙,村子整體搬遷過一次,可沙丘緊追不捨,沒多久又到了村口。

  在村民們一籌莫展之時,鹽池縣開始大規模修復生態,陳自彪親眼見證了肆虐的黃沙如何被制服:用稻草、麥草等扎成的草方格像一張大網,將流動、半流動沙丘固定,草方格中間點播耐旱沙生灌木,再適時播撒草籽,“沙進人退”逐漸變成“綠進沙退”。

  “村裏幾乎每戶人家都主動領了草籽,用來配合政府治沙。天一下雨,我們就用臉盆、水桶裝上草籽上山播撒。草種了死、死了種,一年又一年,沒聽誰抱怨過。”二道湖村村民小組組長陳有強説。

  鹽池是養羊大縣,管不好羊,生態建設難以有效推進。2002年底,鹽池縣率先在寧夏實行禁牧封育,消息傳到二道湖村,村民們感慨萬千。“當年亂放羊,讓我們受盡了沙害的苦。禁牧後羊要圈養,會提高養殖成本,可環境好了,我們的日子才能好,這一大一小兩本賬,我們真得用心去算。”陳有強説。

  一系列措施使鹽池縣草原以每年29萬畝的速度修復,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林木覆蓋度分別達到70%和31%。生態環境好轉的同時,灘羊養殖等特色産業也得到蓬勃發展,鹽池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2年的14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9500多元。

  生態福利實實在在擺在二道湖村村民眼前,羊與草、人與沙的生態賬大夥也終於算得明明白白。2013年,二道湖周邊區域被正式劃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鹽池縣生態屏障的一部分。同年,陳自彪主動申請成為護林員,每天守護著家門口這片綠色。

  如今的二道湖村周圍,花棒、楊柴、檸條、沙柳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草爬滿山坡,來自毛烏素沙地的北風翻過山坡時,已吹不起黃沙,只余陣陣涼爽。山腰上,村莊靜謐而安詳,村民們的好日子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