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遊牧生活,不知道有多少人嚮往、憧憬,想去過那種簡單淳樸的生活,可是遊牧的生活看似美好,但十分艱苦,所飽嘗的辛酸,是城市居民無法想像的,如今更多人通過保留原始遊牧文化的旅遊場所去體驗,誰又能真切的感受到原始遊牧文化的博大精深?
什麼是遊牧文化
所謂遊牧文化,就是從事遊牧生産的遊牧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其顯著特徵在於遊牧生産和遊牧生活方式,即表現為遊牧人的觀念、信仰、風俗、遊牧文化是在遊牧生産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遊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遊牧文化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
遊牧文化起源
遊牧文化的産生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末期。有學者認為遊牧社會形成于西元前9世紀至西元前3世紀。在遊牧民族和遊牧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最為轟轟烈烈。遊牧民族的崛起和遊牧社會的建立,遊牧文化必然應時而生。縱觀歷史,在匈奴長達300年的戰爭中,不僅僅是政治較量,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匈奴的西遷和南下,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覷。匈奴以降,柔然、突厥、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活躍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繼承並創新遊牧文化,把遊牧文化推向極致。
為什麼要遊牧
遷徙,為了不讓大地母親疼痛,當一個蒙古族孩子問他母親:“我們為什麼總是遊牧和遷徙?就不能居住在一個地方嗎?”母親會告訴他:“如果總是住在一個地方,地神額圖根會很疼的。”
當然,這只是熱愛這片土地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來看,更多的是在冬、夏牧場水草不足時,他們不得不繼續遷徙。當季節寒冷、水草不足、部落較多,都成為遊牧民族遷徙的主要原因。
有定居過麼
蒙古族是一直遊牧嗎?其實他也有定居歷史。蒙古族真正的遊牧文化是在銅器時代以後發展起來的,蒙古人在室韋時代是漁獵,後來從深林走出來開始了從農耕變成遊牧的生活。選擇遊牧是自然客觀的選擇,因為定牧草場就壞了,遊牧比定居複雜,卻更適應草原民族的大發展。
遊牧文化的智慧産物
遊牧文化的産生發展,創造出了很多文化風俗及産物,如今依然保留傳承,比如居住的蒙古包、載物的勒勒車、抗旱充饑的食品、搟氈技藝,還有每年都要舉辦的節慶風俗,敖包祭祀、祭火、男兒三藝比賽等等。
你想從新體驗一下麼?
看了這篇文章,是否對遊牧生活,更加想體驗一把,現在遷徙的牧民少之又少,大家都圍起網欄,草場輪放、倒牧等手段,古老原始的遊牧遷徙只能去特意保留的景區體驗了,小編推薦大家可以去位於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巴拉嘎爾高勒鎮以南50公里處,遊牧部落景區,做一天“遊牧民族”參與草原生産活動:放牧、撿牛糞、擠奶、觀賞套馬、賽馬、摔跤、做勒勒車等等,充分感受淳樸的遊牧民族風情,領略還原古老而細膩的遊牧文化。
(內容來源:馬上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