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方草原文明的搖籃;這裡是祖國北疆亮麗的風景線。他北起大興安嶺東南麓,南到燕山北部,西起巴林橋,東至吉林鄭家屯;這方廣袤的土地有一個英雄的名字——科爾沁。
歷史上,科爾沁曾是遊牧民族逐水而居、逐草放牧的天堂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薩合爾所率蒙古族精銳——科爾沁部的屬地。清末民初,東北軍閥與蒙古族王公互相勾結大肆開墾放荒,科爾沁草原的生態環境遭受了滅頂之災。科爾沁區域內,天然林僅存378萬畝,且多為次生林,森林覆蓋率只有2.9%。歷史上美麗富饒的科爾沁草原變成了令人聞之色變的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沙地面積7760萬畝,其中,在內蒙古通遼市境內有4086萬畝,佔科爾沁沙地面積的52.7%,佔通遼總面積的44.5%,全市138個蘇木(鄉、鎮),321萬人口中,有90個蘇木(鄉、鎮),近200萬人口生活在“無風三尺土”的惡劣環境中。滾滾黃沙淹沒了青青草原,頻發的沙塵暴罩住了科爾沁的碧水藍天,黃沙趕著人搬家的苦吟蓋過了悠悠牧歌。
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四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委、政府踐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奮起與黃沙抗爭,在光禿禿的沙海中播撒綠色的希望,在祖國的北疆譜寫下生態建設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詩篇。
科爾沁沙地播綠蔭
2003年,從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傳出一條令通遼人為之自豪、為之振奮的資訊:根據中科院沙漠化土地空間分佈遙感監測,“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以來,科爾沁沙地在通遼市範圍內的沙漠化面積已減少了1200萬畝,在全國4大沙地中,科爾沁沙地唯一齣現了治理大於沙化的總體良性逆轉。聽到這一消息,通遼市“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建設者們禁不住潸然淚下。他們忘不了啊,為了讓科爾沁沙地增添一絲綠色,通遼人上下同心協力,投身“三北防護林”建設的日日夜夜。
通遼市在治理科爾沁沙地上取得決定性勝利,是因為通遼市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大膽創新,敢於擔當,探索出一條既符合通遼生産生活實際、又有自己鮮明特色的生態建設之路——以大工程帶動生態建設大發展。
在通遼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史上,“5820”林業生態工程、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是兩座巍峨的豐碑。
1999年,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基礎上,通遼市委、市政府大手筆規劃啟動了“5820”林業生態工程。這一工程要求用5年時間,全市8個旗縣市區各建相對集中連片,造林保存面積20萬畝以上的林業生態工程。以此作為核心工程、支撐工程和示範工程,帶動全市林業生態建設上品質、上規模、上水準。
在“5820”工程建設中,通遼市採取“先抓點,後連片,育出珍珠再穿線”的方式,統一劃定項目區,跨鄉跨村連片治理。講規模,質為先,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實施“5820”工程,通遼市完成造林200多萬畝,封育120多萬畝,人工種草100多萬畝。從此,通遼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走上了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新階段。
“雙百萬畝”林業生態建設示範工程,是通遼推進“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又一精品力作。工程于2004年啟動實施。用5年時間,在科爾沁沙地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00萬畝,在沿河兩岸和平緩沙地營造以速生豐産林為主的商品用材林100萬畝。
2014年,通遼又啟動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從2014年開始,利用7年時間,到2020年,採取植樹種草、封沙育林、封禁保護等措施,分別完成1000萬畝林業生態治理,1000萬畝草原生態治理工程。重點在奈曼旗常興穿沙公路兩側、科左後旗努古斯臺鎮——阿古拉鎮、科左中旗花胡碩蘇木——珠日河牧場等地區集中打造3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若干個幾萬畝到幾十萬畝相對集中連片的治理區。其中,科左後旗努古斯臺鎮——阿古拉鎮集中連片項目區規模達50萬畝,奈曼旗常興穿沙公路兩側完成集中連片綜合治沙30萬畝,科左中旗花胡碩蘇木——珠日河牧場集中連片項目區規模20萬畝,科左中旗敖包蘇木、花吐古拉鎮、舍伯吐鎮、希伯花鎮、珠日河牧場、花胡碩蘇木等6個蘇木鎮場,圍繞40萬畝現代農業生態節水高産高效示範區,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帶100多公里。
大工程氣勢如虹,産生了強勁的磁力效應,社會各界、民間團體和個人紛紛投資通遼“三北防護林”建設和林業生態建設,實施一個個林業生態建設工程。
海外的遊子來了,他們滿懷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深情,用汗水和資金澆灌出了一片“海外赤子報國林”;全國的新聞工作者來了,他們每人捐栽一棵樹,75萬株樹木,在科爾沁沙地上匯成了“中國記者林”;北京的婦女姐妹來了,與通遼的姐妹們攜手建起“京蒙巾幗世紀生態林”——三 八婦女林;馳譽海內外的海爾集團來了,科爾沁沙地上長出了一片“海爾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工作站、“蒙草抗旱”等專家來了,投資近9000萬元,建成了面積2500畝,集試驗示範、引進推廣、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爾沁生態科技示範園,成為通遼“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技術支撐......
“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來,通遼大地上冠名林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黨員林”、“民兵林”、“軍警林”、“計生林”、“青年林”、“友誼林”、“螞蟻森林”……每一座冠名碑的後面,都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與冠名林紛紛落戶同步,社會各界人士在通遼市投入生態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治理沙地10多萬畝。市內外財團及私營企業投資6500多萬元,治理沙地25萬多畝。一個國家、社會團體、企業、個人一起上,多元投入,全民播綠林業生態建設機制在通遼已經形成。
大工程帶動,讓通遼市的“三北防護林”建設和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的轉變,由重建設輕管理向全面品質管理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截至2017年底,通遼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共完成投資142534.7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5934.2萬元,地方自籌20793.55萬元,群眾集資2522萬元,利用外資、貸款等其他方式投資13285萬元。全市20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07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2017年的23.13%,活立木總蓄積由1978年的829萬立方木增加到2017年3623萬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約2300萬噸,增加土壤蓄水量約4.7億立方米。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已形成帶網片、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框架,扭轉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迴圈,在祖國的北疆建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創新築起綠色長城
讓科爾沁沙地重披綠裝,再現昔日秀美山川,是通遼人夢寐的追求。再沒有像通遼人對綠色所表現出的渴望,再沒有像通遼人對林業生態建設所迸發發出的激情。那渴望,如常年積蓄的岩漿,一旦噴發,其創造力和想像力就銳不可擋;那激情,像久曬的幹柴,一旦點燃,其創造力和想像力立刻變成熊熊烈火,並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懷著這渴望,懷著這激情,通遼市人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態建設、治理沙漠的奇跡。
奈曼旗有個興隆沼,東西長48.5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0公里,總面積78.9萬畝。歷史上由於隨意開荒、砍柴,過度放牧,興隆沼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到了20世紀70年代,原本水豐草茂的興隆沼成為“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子跑”的茫茫沙海。興隆沼植被盡失,土地全部沙化,其中流動、半流動沙丘達23.5萬畝,沼內僅存4棵樹。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了沼內群眾生活貧困。成為遠近聞名的“窮棒子梁”。抓住“三北”防護林建設的歷史性機遇,興隆沼採用寬林帶大網格的模式造林治沙,經過20多年的不懈治理,在興隆沼的不毛沙地上建成大林網32個,小林網391個;營造寬500米的主林帶14條,總長212公里;營造100米寬的副林帶1044條,總長991公里。造林保存面積達3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現在的45.6%。沼內活立木蓄積量45萬立方米,年均增長1.2萬立方米。“三北防護林”建設不僅為興隆沼恢復了綠水青山的秀美容顏,而且,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建成穩産高産雜糧基地11萬畝,年産雜糧1500萬公斤;開發養魚水面1.2萬畝,年産鮮魚35萬公斤;建成優質牧草基地15萬畝;飼養牲畜13萬頭(只);每年向市場提供肉類30萬公斤,絨毛15萬公斤,由茫茫沙海華麗轉身,成為綠色寶庫。
198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上發現了一片新綠。這片沙漠森林的主人是名不見經傳的通遼市二林場。於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組團慕名前來實地考察,以破解沙漠造林成功的奧秘。當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二林場,望著起伏的沙丘上長著一望無際的森林,置身沙海聽林濤陣陣,禁不住交口稱讚:“二林場人不起!”陪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考察的二林場負責人笑著説:不是我們了不起,而是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新工藝了不起。沙地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新工藝,是二林場人發明的,第一台開溝犁是二林場人研製出來的。依靠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新工藝,17年時間,二林場累計造林保存面積5.58萬畝,活立木蓄積13萬立方米,價值達1200萬元。更重要的是,二林場首創的機械開溝抗旱造林新工藝從通遼走向內蒙古,走向“三北”地區,為“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
奈曼旗白音塔拉蘇木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一齣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滾滾黃沙。全蘇木有7000多口人生活在50萬畝的沙坨子上。到20世紀80年代,白音塔拉蘇木糧食畝産不
足50公斤,每人平均佔有糧食不足250公斤。群眾的房子被黃沙掩埋是家常便飯。在“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帶動下,窮則思變的白音塔拉幹部群眾在林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發明瞭以“三小”為主要內容的“溫飽工程”建設。他們以家庭為主,50畝為一個單元,造一小片林,打一眼小管井,建一小塊農田的“生物經濟圈”。群眾推沙造田,挖沙植樹,打井配套。一年下來,光禿的沙地長出了碧綠的林帶,寸草不生的沙坨子,收穫了金燦燦的糧食,治住了沙,吃飽了飯,當年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誕生於白音塔拉的“三小”溫飽工程被命名為“生物經濟圈”工程,迅速在內蒙古推廣,在全國沙漠地區推廣,成為全國沙區群眾實現溫飽的自選模式。
開魯縣麥新鎮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中,因地制宜,利用沙沼荒地和稀疏林地搞沙地果樹開發,推廣農林複合經營,建設“兩高一優”經濟林系統工程。通過幾年建設,果樹綠了,防護林造上了,沙子治住了,基本農田得到了保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麥新鎮沙地果樹面積發展到1.3萬畝,年産水果350萬公斤。沙地果樹業成為麥新鎮的支柱産業。他們産的“123”金紅蘋果被評為通遼市名優農畜産品,以“草原龍果”、“草原聖果”的商標飲譽區內外,暢銷大江南北。
以穿沙公路為軸線,植樹種草種灌,使綠色不斷向公路兩側沙漠推進,是通遼在新的自然環境下,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又一新創舉。通遼市根據沙區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惡化、群眾生活貧困,造林成活率低的實際,進行“修路、林業生態、扶貧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在沙區修建11條,總長1080公里的穿沙公路。用縱橫交錯的穿沙公路把沙區切割成若干個單元。穿沙公路修到哪,就把生態建設推進哪,讓綠色延伸到哪。全程47公里的庫倫旗“茫三線”穿沙公路,經過3年生態建設,公路沿線增加林地10萬畝,綜合防沙治沙42萬畝。不但將塔敏查乾大沙帶征服,而且使公路沿線2.1萬農牧民群眾年每人平均增收300元,直接拉動庫倫旗經濟增長2~4個百分點,成為一條充滿活力的經濟帶。
最近幾年,氣候連年乾旱,造林成活率降低,通遼市又探索研製出了“注水造林”新技術。他們對原來的植樹機進行改進,在植樹機植苗開溝內壁上焊接注水部件,造林時用膠皮管將拉水車的水罐與注水部件連接,作業時打開水罐閥門和注水部件閥門,使牽引植樹機的機車與拉水車同速並行,實現了開溝、注水、投苗、覆土、鎮壓一條龍作業。採用“注水造林”新技術,比普通開溝造林成活率提高十幾個百分點。
創新是永恒的動力。通遼人不但勇於創新,更善於將創新成果轉化“三北防護林建設”的生産力。40年來,通遼是林業生態建設獲得國家、內蒙古自治區獎勵的創新成果40多項。這些成果轉化為奈曼旗常興穿沙公路兩側、科左後旗努古斯臺鎮——阿古拉鎮、科左中旗花胡碩蘇木——珠日河牧場沙地綜合治理,科左中旗敖包蘇木、花吐古拉鎮、舍伯吐鎮、希伯花鎮、珠日河牧場、花胡碩蘇木等6個蘇木鎮場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科爾沁區大林鎮、開魯縣東風、麥新鎮高效果樹經濟林等一大批高標準、高品質“三北防護林”建設典型。在典型的引領下,40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為通遼市增加林地面積20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73萬畝,4434公里鐵路、公路,2255萬畝農田、1253.7萬畝牧場得到有效保護,在科爾沁沙地上築起一道綠色長城。
播綠群星光耀大地
“三北防護林”建設,是一項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生態文明工程,是一場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在這場至今尚在進行的發展方式變革中,通遼人經受住了考驗,提升了生態文明意識,涌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綠色的明星,他們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中流砥柱,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行者,在祖國的北疆匯成了一條光耀大地的綠色星河。
寶秀蘭,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寶格吐嘎查女村主任,被鄉親們成為“治沙女愚公”。20多年來,這位勤勞樸實的蒙古族婦女,用她那柔弱的身軀同沙魔展開了不屈的抗爭。她憑著一股韌勁,在茫茫的科爾沁沙地上播種著綠色,治理著沙漠,在茫茫沙海裏植樹造林30余萬株,將承包的2500畝荒沙變成了綠洲。同時,帶領當地農牧民治理沙漠6萬多畝,荒沙植被蓋度達到40%以上。使南寶格吐嘎查風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族群眾從此走上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道路。
王海英,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作為通遼“三北防護林”建設主戰場,防沙治沙重點地區科左後旗的林業局局長,他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既是工程的規劃設計員,具體實施的指揮員,又是身先士卒的戰鬥員。他立足實際,提出了科左後旗林業發展由生態林向經濟林調整,由大規模造林向鄉土樹種封山育林調整的建設思路。在四期工程的基礎上,實施完成“三北”五期防護林工程102.3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1.9萬畝,封山育林29.4萬畝,飛播造林1萬畝。全旗初步形成了生態、産業、經濟效益兼顧的“民生林業”發展的態勢。為“三北”防護林轉型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
王海峰,“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個人,扎魯特旗林業局局長,參加工作就投身“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30年堅守,王海峰初心不改。堅持研究和推進扎魯特旗乾旱、半乾旱地區特性的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在他的帶領下,扎魯特旗人工和飛播造林同步、圍封與治理並舉,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137萬畝。全旗森林面積從1977年的498萬畝增加到了2017年的843萬畝,凈增345萬畝,森林覆被率從1977年的18.49%增加到34.02%,增長了15.53個百分點,生態環境實現了逆轉性恢復。
楊明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個人,內蒙古自治區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科左中旗林業局副局長。參加工作25年,他指揮勞作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第一線,足跡踏遍了左中大地的山山水水,一株株幼苗無不見證著辛勤勞動的汗水,一片片綠色彰顯他的業績。在他和夥伴的拼搏下,科左中旗7年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40.5萬畝,任務完成率100%。
寶栓柱,通遼市奈曼旗黃花塔拉蘇木伊拉麻圖嘎查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20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將一個昔日黃沙滾滾、缺柴少糧的貧困村,建設成為一個林地面積2.9萬畝,戶均林地面積52畝,每人平均佔有林地11.3畝,森林覆被率達到44%,家家戶戶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道路乾淨整潔,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民風淳樸、環境良好的小康村。
還有庫倫旗六家子林場場長王福森,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擔任國有林場場長25年來,帶領職工抗風暴、鬥沙魔,建起了片片林海,保護了肥沃的農田,為職工築起了幸福家園等 。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來,通遼的各族幹部群眾一代接著一代,在科爾沁沙地上植樹種灌種草,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祖國的北疆添綠。“三北方林”工程的每一個項目區,都是一部科爾沁沙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史詩,每一條林帶,都是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深邃畫卷,每一個人都是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播綠者、守護者。千百個寶秀蘭、王海英、王海峰、楊明海、王福森、寶栓柱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澆灌“三北防護林”的每一片綠葉,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三北防護林”每一棵樹木的年輪,匯成一條璀璨的綠色星河,光耀著通遼大地。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來,通遼市先後有16個嘎查村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千佳村”,3個鄉鎮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2個旗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通遼市先後被授予“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地區”、“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榮譽稱號。
彈指一揮間,四十年過去。在“三北防護林”的庇護下,科爾沁沙地綠蔭濃了,風沙小了,環境美麗了,經濟發展了,群眾富裕了。
“三北防護林”,祖國北疆靚麗風景上的一座綠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