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奈曼旗:甘薯從“保命糧”變成“搖錢薯”

發佈時間:2018-10-11 21:25:43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韓雪茹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秋來農物熟,樂享豐收喜。眼下正是甘薯的採挖季節,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3萬畝甘薯成熟了,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到農戶們忙碌的身影,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秋來農物熟,樂享豐收喜。眼下正是甘薯的採挖季節,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3萬畝甘薯成熟了,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到農戶們忙碌的身影,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種植大戶于鳳軍在得力營子村承包了400畝土地種植甘薯。走進他家的甘薯地,只見一個個色澤鮮艷的甘薯已翻出地面,工人們正忙著撿拾、挑選、歸攏、裝筐。“目前估算,每畝地産量能有4000斤左右。按照現在的行情,400畝地毛收入就有100多萬元,效益非常不錯。”于鳳軍高興地説。

青龍山鎮位於奈曼旗南部,屬燕山余脈的一部分,是典型的淺山丘陵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非常適合甘薯的生長,該鎮家家戶戶種植甘薯已成為傳統。因其耐旱耐貧瘠的特點,很長一段時間,甘薯就是當地農民的主要口糧,被稱為“保命糧”。而今,甘薯又憑藉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甘甜香糯的口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青龍山鎮內的互利村、青龍山村等村子都在發展甘薯種植,成了遠近聞名的甘薯村。但乾旱少雨的氣候和靠天吃飯的農業現狀,嚴重影響著當地甘薯種植的規模和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産量低下、銷售困難等因素使得青龍山甘薯一直是藏在深山裏的“閨秀”,鮮為人知。

為了讓甘薯種出高産量、賣出好價錢,青龍山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鼓勵農民擴大種植規模,發展甘薯産業。2012年,互利村率先嘗試,成立了甘薯種植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和發展訂單擴大甘薯種植規模, 還建設了甘薯鮮儲庫和粉條加工生産線,逐步解決薯農的種植、銷售之憂。有了合作社的帶動,互利村甘薯種植面積由曾經的100畝擴大到今年的近5000畝,價格也由每斤幾毛錢漲到近2元錢,甘薯由“保命糧”變成致富的“搖錢薯”。

甘薯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品種不斷更新,産業快速發展。該鎮還為由甘薯澱粉製作而成的粉條註冊了“青龍山”商標。有了“身份”,粉條的銷售渠道日益拓寬,産品遠銷北京、天津、遼寧等地,逐步成為甘薯全産業鏈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

有了梧桐樹,引來金鳳凰。2016年,內蒙古騰格裏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戶青龍山鎮,牽頭建設總投資10億元的薯類産業園項目,為拉長甘薯産業鏈條,促進甘薯産品研發、精深加工增值以及開拓市場打開了希望之門,也為吸附帶動農民高水準、大規模參與甘薯全産業鏈提供了平臺。如今,佔地30畝的甘薯工廠化育秧基地、1.4萬平方米的甘薯存儲窖、5430平方米的澱粉和粉條加工車間已經投産,還建成佔地300畝集手工粉條製作、生態種植、觀光食宿為一體的特色民俗旅遊村——中國手工粉條第一村。

有了龍頭企業保駕護航,青龍山農民種植甘薯積極性空前高漲。今年,薯農和合作社全部與內蒙古騰格裏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合同,並由企業為訂單種植戶提供秧苗、肥料、技術指導和機械服務。以農民負責種植和勞動力提供、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技術指導、企業負責加工和銷售的“産”“加”“銷”為一體的甘薯産業鏈條基本形成。

經過幾年探索實踐,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村企聯建、村企合作等多種發展模式,青龍山鎮甘薯種植面積從1萬畝一躍提升到3萬畝,畝産更是從2000至3000斤提高到4000斤以上。目前,已形成了互利村、平房村、得力營子村、青龍山村4個甘薯專業村。相對集中的種植區域和種植規模,為甘薯産業化經營提供了條件,曾經的“保命糧”也變成了現如今産業發展的“大梁”。

(原標題:甘薯成了“搖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