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2年重返民勤 荒漠化最嚴重地區也有掘金路

發佈時間:2018-09-30 21:12:02丨來源:第一財經丨作者: 章軻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時隔12年後,9月12日,記者再次踏上民勤的土地,發現這裡正在變綠,變得生機盎然。

要想了解中國的風沙源和荒漠化地區最嚴重的狀況,不能不到甘肅民勤;要想親眼觀摩我國同沙漠做鬥爭的前沿陣地,感受“黃”“綠”之戰的激烈程度,也不能不到民勤;要想找到防沙治沙中的“掘金路”,還需要到民勤。

民勤,就像一個楔子死死地釘在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裏沙漠中間,阻隔著兩大沙漠的合攏,是捍衛河西走廊乃至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2006年4月,記者首次進入民勤,實地採訪報道了當時的民勤“黃沙漫天,河床乾枯,大地龜裂”的景象。時隔12年後,9月12日,記者再次踏上民勤的土地,發現這裡正在變綠,變得生機盎然。

9月12日,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老虎口大規模綜合治沙造林示範區。老虎口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攝影:章軻)

創新多項治沙機制

民勤縣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東、西、北三面連接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多年前,由於石羊河上游的墾區攔蓄引水,氣候趨於乾旱,民勤綠洲由過去的阻沙天塹變為沙源,水幹風起,沙逼人退,荒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高達94.5%。荒漠邊緣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民勤也因此成為全國最乾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最大沙塵暴中心和起源區之一。

2006年,記者在這裡採訪時看到,曾經碧波盪漾的青土湖早已被黃沙掩埋;大片大片的農田已嚴重鹽鹼化,一眼望去,銀白耀眼,像是下了一層雪。

“這裡的生活條件實在是太惡劣了。”當年,民勤縣一位機關幹部曾對記者説,“沙進人退。我不知道民勤土生土長的人是怎麼想的,反正我是一直想離開。”

當時的氣象數據顯示,民勤年均風沙日達到139天,8級以上大風日29天,沙暴日37天,最大風力可達11級。沙隨風起,遮天蔽日,人畜均無法呼吸。

在9月13日召開的“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上,武威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偉介紹,民勤綠洲沿線分佈著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龍王廟4個較大的風沙口,沿線共有408公里風沙線。

老虎口是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這裡沙源深廣,沙丘星羅棋佈,嚴重威脅著沿線5個鎮、18個村群眾的生産生活和交通、通訊、水利等設施的安全運作。

12日下午,記者在老虎口大規模綜合治沙造林示範點看到,沙丘上已經長滿了1米多高的梭梭樹,成片的沙坡被草方格和各類沙生植物覆蓋,延綿起伏的綠色一眼望不到邊。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08年開始,民勤縣啟動實施了老虎口大規模治理工程,歷時兩年,壓沙造林10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區0.2萬畝,治理區植被蓋度達到36%。民勤縣還採用“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補播草種”的模式,每年完成壓沙、造林4萬畝以上,有效阻隔了兩大沙漠合攏。

據了解,近年來,民勤縣採取個人、聯戶、企業承包經營的方式,創新了治沙機制。目前,承包到戶的國有治沙生態林有180.92萬畝。民勤還通過組建治沙協會和各種治沙隊等專業壓沙造林隊伍,通過招投標方式實施工程壓沙造林。

按照“網際網路+防沙治沙”模式,民勤縣還眾籌治沙造林,引進螞蟻金服、碳匯林公益項目等投資防沙治沙,開啟了甘肅省社會和企業捐資碳匯林業建設的先河。

産業治沙實現雙贏

12日上午,記者在位於騰格裏沙漠南緣的沙坡上看到,多輛立體固沙車正在打草方格。甘肅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與生物治沙試驗基地主任戴敏介紹,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6000余畝沙漠的綜合治理,種植沙生植物梭梭、花棒、檸條等共計6萬餘株。

這個基地實際上是按照商業化的模式在運作。戴敏介紹,基地整體規劃以治沙生態建設為中心,實施節水農業、現代設施農業、中藥材種植、特種養殖、農林産品加工業、生態光伏和觀光旅遊等項目。目前,基地綜合樓、道路等設施已建成。

“這一基地的建設也是甘肅建投與國家戰略相融合,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一個探索。”戴敏説,這種以工程和生物治沙的新模式,可以獲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民勤縣萬畝胡楊人工林現場,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副局長馬述宏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民勤縣就結合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劃用5年時間,打造1萬畝胡楊人工林。目前已種植胡楊人工林8400畝,預計2019年可實現建設目標。“胡楊成活率達到90%以上,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人工胡楊林。”

在石羊河林業總場蘇武山有機葡萄基地,總場副場長潘多英告訴記者,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2017年,該基地生産釀酒葡萄4300多噸,産值1300多萬元。

“基地的建設發揮了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潘多英説,釀酒葡萄基地的建設為産業治沙提供了示範樣板。“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以及有機化管理技術,為武威市及至整個河西走廊地區的釀酒葡萄産業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此外,基地還吸納了周邊貧困地區170多戶農戶從事葡萄種植管理,吸收周邊鄉村剩餘勞動力到葡萄基地務工,為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拓寬了路子。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29.86萬畝以上,其中壓沙造林面積達55.3萬畝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乾涸50多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現碧波,形成水域面積達26.6平方公里、旱區濕地106平方公里。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

據國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民勤縣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較2009年分別減少4170.5公頃、4505.96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逐年減少減輕趨勢。

氣象資料記載,2011年至2017年,是民勤有氣象記錄以來塵暴次數歷史同期最少時期,且沙塵暴範圍小、時間短。

在13日召開的“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譚光明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生態改善,也為“一帶一路”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06年4月,民勤縣西渠鎮煌輝村一個殘垣斷壁上寫著“搶救民勤綠洲迫在眉睫!”的標語(攝影:章軻)

  記者拍攝的2006年4月民勤縣委縣政府門前的場景(攝影:章軻)

2006年4月,民勤縣西渠鎮煌輝村農民盛紅強正在翻耕乾裂的土地,他的身後是破敗的家園(攝影:章軻)

2006年4月,民勤縣西渠鎮煌輝村生態移民何承虎的妻子告訴記者,5天才供一次水,人畜用水需要提前貯存(攝影:章軻)

9月12日,石羊河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民勤盆地,昔日遍地黃沙的青土湖湖區,如今奇跡般恢復了波光粼粼的美景(攝影:章軻)

9月12日,一輛多功能型立體固沙車在武威市某治沙試驗基地進行機械設置沙障演示(攝影:章軻)

9月12日,甘肅省武威市成片的沙障。武威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攝影:章軻)

9月12日,參加“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的外賓們,在武威市石羊河林業總場蘇武山有機葡萄基地參觀(攝影:章軻)

9月12日,參加“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的代表們到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參觀(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