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時節,站在內蒙古和盛生態育林有限公司苗木基地的觀景臺上,6000畝樟子松、雲杉等種苗鬱鬱蔥蔥,滿目蒼綠色與四週空曠荒涼的土地形成強烈對比,讓人瞬間置身於森林氧吧之中。
“在自治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依託林業生態,今年我們柔性引進尹偉倫院士團隊開展産學研聯合創新,致力於種質資源收集等領域的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為公司生態建設長遠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戰略指導。”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提起院士,第一時間讓人聯想起“高大上”“高精尖”等詞彙,自2008年第一個院士工作站建成以來,全區各領域的院士工作站成了“航向標”“核動力”,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組織企事業單位積極申報院士專家工作站是自治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自治區科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院士專家工作站將帶動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與引進,進一步加速成果轉化,引領全區産業發展轉型升級和經濟高品質發展。
産學研合作,“科技花”結出“産業果”
“我家種了胡蘿蔔、尖椒、洋蔥等蔬菜,平均每畝收入快上萬元了。”這兩天正是冷涼蔬菜集中上市的時候,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村民張效玲笑著對記者説:“我家20多畝地,今年都豐收了!”
過去,氣候寒涼是烏蘭察布市種植業的短板,而如今,許多像張效玲一樣的農戶通過冷涼蔬菜種植,走上了小康之路。這背後依託的“秘密武器”,就是成立於2012年的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工作站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牽頭,建成後便承擔起科技部“十二五”冷涼蔬菜重大項目的試驗示範任務。
引進示範馬鈴薯、玉米、雜糧雜豆等新品種300多個,試驗示範機械化育苗種植、病蟲害防治、生物肥料、標準化栽培、氣流迴圈增産等新技術新材料160多項……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不僅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更取得了産業支撐的效益成果。
如今,以“科技引領、核心示範、整村推進、輻射帶動”為思路,烏蘭察布市強力推進以設施農業為主的冷涼蔬菜産業發展,冷涼蔬菜逐漸實現基地化集約式經營。“開展産學研合作,不僅幫助企業明確戰略發展方向,還在研發、引進示範新品種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徹底解決了冷涼蔬菜籽種依靠進口的局面。”工作站負責人關慧明告訴記者。
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只是自治區集聚高端智力資源助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一例。如今,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利用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這塊高地,借力、借智、借勢助推頂層設計、産學研發展、人才培育和品牌影響,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培養集聚人才,打造創新發展強引擎
建立國內首個大規模蒙古族人群呼吸疾病生物標本庫;發表百餘篇論文,申報國家專利1項;開展新技術13項,創造經濟效益194.7萬元……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吸疾病院士工作基地2014年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4年來,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及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王健博士與內蒙古人民醫院在呼吸疾病領域開展了多項課題研究。在院士專家團隊幫助下,該院呼吸科從整體上提升了臨床診療能力及科研水準,取得了在自治區呼吸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帶動全區各級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呼吸疾病診療水準的能力提升。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自治區呼吸疾病院士工作基地的相關工作人員高笑宇告訴記者,“在院士專家團隊的帶動下,我們實行了人才引入機制,開始關注本土人才,培養打造我們的研發團隊。”
目前,平臺培養了一支高水準技術研發團隊,承擔科研項目30項,參與國家級多中心合作項目6項。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為內蒙古領先學科。2016年,院士基地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草原英才”工程高層次人才創新人才團隊。
借力發揮,激發創新內生力
依託院士專家團隊的力量,達成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的影響力與競爭優勢,激發創新的內生力,才能為發展帶來新動能、新希望。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主任金武龍教授説:“把院士引進來,借智聚力、借梯登高,更要借力發揮——打造創新平臺,吸引、培養屬於自己的人才隊伍,才能真正增強自主創新的原動力。”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頜面頭頸外科院士工作站建成1年來,摸索出了獨到的建設管理方法,推進院士工作站載體建設。工作站現有進站研究專家11名,其中院士1名,長江學者1名,國內知名專家9名。以院士、專家為依託,以各醫學專業需求為導向,以新技術、新項目為紐帶,以提高各專業創新能力為核心,在與院士的合作中,該院強化內引外連、合作創新。
依託院士專家,採取技術諮詢指導、人才交換培養等方式,上下聯動,與全國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聯繫,培養了自己的人才隊伍,激勵創新型人才的快速成長,提升了該院醫學專業創新能力。同時,引進和組建專業團隊,提高專業整體水準,為學科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該院還加入了由張志願院士牽頭的國家級課題TPF誘導化療治療晚期口腔癌臨床研究,使該院頜面頭頸專業有機會同國內一流臨床隊伍一起參與研究,為提高治療水準起到積極作用。
現在,該院頜面頭頸外科是自治區領先學科,也是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口腔科學是校級精品課程,也是自治區級品牌專業。開設的12個類別的臨床專業在諸多領域處於自治區領先水準。在臨床教學方面,實行多學科或跨學科聯合診治,以頭頸頜面腫瘤、頜面創傷及組織缺損修復為重點,成為自治區同類專業收治住院患者和重症患者最多、綜合實力最強、學術水準最高的頭頸頜面部疾病診治中心,其綜合診斷和治療水準居國內先進行列。
“進站院士團隊不僅為我院各專業就地解決現實技術難題開展科研攻關,更重要的是為特定專業領域發展戰略提出建議、指明方向,使各醫學專業建立新的研發機構,提高整體水準,為學科發展、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金武龍説。
築巢引鳳,拓寬引智渠道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對人才工作進行了新部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建設院士工作站是借力揚帆、高端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層次産學研合作的有效載體,將有效推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産品升級,提升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院士專家站工作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治區先後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措施,明確了對院士專家工作站給予的各項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傾斜支援,大力引進區外院士高端智力,助力自治區高品質發展。2011年起,自治區組織部、科技廳、科協持續為院士工作站進行資金補助。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年來,全區共批准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60家,累計引進院士163人。在積極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上,自治區科協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在邀請院士、項目對接、跟蹤服務等工作中力求做細做實,精心服務,並在建站後持續加強工作指導,在實踐中探索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相關制度,為更好地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的作用,提供精準高效的“店小二”服務。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院士專家的溝通聯繫,不斷拓寬引才聚智的渠道,助推自治區人才新高地建設,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院士專家工作站已成為促進自治區創新發展、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集聚和培育企業創新人才、促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産學研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們會繼續為企事業單位和院士專家牽線搭橋,積極引導企業申報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搭建人才向一線集聚的智慧平臺,為自治區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援和科技支撐。”內蒙古科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