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北疆

發佈時間:2018-09-24 10:50:0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馬少林 霍曉慶 王玉琢 劉宏章 見習記者 郝雪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農村牧區,在學校、社區、機關,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到處都是生動感人的故事,到處都有手足相親的佳話,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於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跟隨秋日的腳步,記者來到鄂爾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看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農村牧區,在學校、社區、機關廣泛深入開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到處都是生動感人的故事,到處都有手足相親的佳話,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

9月6日上午,鄂爾多斯少年宮蒙古族美食體驗課,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身著蒙古族服裝,拿著工具,正將蒸熟的紅棗和葡萄幹、炒米一一搗碎,這是製作傳統美食炒米糖的重要步驟。孩子們按照老師教的方法一邊做一邊感慨:“我們都愛吃的炒米糖製作起來原來這麼複雜。”

將蒙古族飲食、文化、歷史融入到課程中,包括奶茶、酸奶、蒙古族頭飾、弓箭、蒙古包的製作以及迎賓禮儀、餐桌禮儀的體驗等,與學校的文化課程形成互補,讓學生從小在參與體驗中學習蒙古族文化,是鄂爾多斯少年宮活動的一大特色。“這樣的體驗課非常有意義,從製作到分享,這個過程讓學生們對蒙古族文化産生共鳴,這對加強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親近感及認同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多年從事蒙古族文化傳播教學的教師烏尼爾説。

“少年宮已累計接待2.6萬餘人次學生參加實踐體驗活動,在少年宮接受馬頭琴、民族舞、免費學蒙語等興趣培訓的學生已突破3000人。這些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帶到千千萬萬個家庭中,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民族團結的理念深入人心。”少年宮負責人王曉燕説。

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走進烏審旗第三實驗小學,教學大樓上蒙漢雙語“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兩句標語十分醒目。教學樓內、教室內到處都是蒙漢雙語的標語,設置蒙漢雙語圖書角、蒙古語活動角,組織蒙漢雙語書畫展,開設蒙古語校本課程,與蒙古族學校交流,幫扶少數民族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在這個有著100多名少數民族師生的校園的方方面面。

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學校,專門給初一的學生開設了民族團結教育課,講授《民族政策常識》。記者去的時候,老教師姜布和正給7年級一班的學生講解少數民族在高考、就業等方面享受的優惠政策,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通過對民族政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對我們少數民族的關愛和照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目標。”姜布和説。

團結互助讓我們情同手足

9月8日中午1點多,正在家裏休息的阿拉善左旗蒙中醫院婦産科醫生賀雅圖接到同事電話,一名做清宮手術的女子大出血,情況十分危急。賀圖雅立刻趕往醫院,朝著醫院的方向一路奔跑十幾分鐘後才打到車。趕到醫院後,她迅速接手病人,止血補液,病人的情況漸漸穩定下來。

從事婦産科工作30年,賀雅圖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多少次在休息的時候趕赴醫院了。

就在前兩天的淩晨兩點多,一名懷孕34周的漢族教師因肚子受到碰撞,從100多公里外的高新技術産業園區連夜被送到醫院。當天晚上7點多,孕婦出現劇烈腹痛、胎心不穩。而此時,賀雅圖剛結束一天繁重的工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接到求助電話,她立即折返醫院,當機立斷為孕婦實施了剖宮産手術,最終母子平安。其實,産婦情況特殊,剛來醫院時賀雅圖就勸她轉院,而産婦的話,讓賀雅圖異常感動:“我相信你,我們周圍的農牧民、同事朋友都找你接生,在你這裡我更放心。”的確,在阿拉善左旗,慕名來找她接生的家庭不計其數。一年無休,24小時隨時待命,為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將各民族患者當成親人,是她的工作常態,也是這所醫院所有醫生的常態。

各民族不分彼此、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2年前,阿拉善左旗南環街道學苑東社區的石愛青女兒剛考上大學,丈夫車禍離世,心理的打擊和生活的壓力,讓她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這個由蒙、漢、回、藏、鄂倫春等5個民族組成的社區大家庭成為她堅強的後盾。社區為她申請了臨時救助,幫她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轄區內的企業為她捐款供孩子上學,過年還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知道她有腰間盤突出,鄰居把她家搬煤、搬米麵的活兒都包了。在大家的幫襯下,石愛青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如今,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裏的生活好一些,石愛青兼職了2份工作,雖然辛苦,但充滿希望。

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在烏審旗南丁社區,一群熱心婦女組成了團結婦女互助協會。她們為困難人員申請小額貸款,幫她們渡過創業困難期;她們每年3到4次為社區貧困戶、孤寡老人免費打掃衛生、做飯;她們為貧困兒童送去學習用品。社區70多歲的蒙古族孤寡老人阿拉騰蘇都,長期幫扶著2名漢族學生……

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初秋的蘇泊罕大草原景區少了夏日的燥熱,格外舒爽。騎馬體驗區一直是最熱鬧的地方,三三五五的人群聚集在那裏,等著體驗馬背上的樂趣。奇萬榮忙活著將遊客一一送開工背,再由人牽著走向草原深處。

以前,奇萬榮和嘎查其他牧民以放牧、種地為生。2012年,建在蘇布爾嘎嘎查境內的蘇泊罕大草原旅遊景區投入使用,景區內的蒙古族民俗展示、傳統美食製作展示、民族手工藝品展示、民族文化體驗活動,都與當地農牧民合作,還向他們收購羊肉、馓子、空殼餅等,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農牧民通過旅遊産業富了起來。2014年,奇萬榮帶領33戶牧戶成立了阿吉日瑪服務有限公司,專門在景區內為遊客牽馬。“以前我們一起生活一起放牧,現在我們又一起在景區裏創業致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奇萬榮説。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景區不僅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傳承、保護,同時,也給牧民提供了更多創業就業的機會,企業和牧民形成了一種共存、共生、共榮的關係。” 蘇布爾嘎嘎查書記白爾定圖説。

蘇布爾嘎嘎查蒙古族佔75%。在這裡,漢族群眾跟蒙古族群眾一樣,參加祭敖包等文化活動;有的漢族家庭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蒙古族學校,接受蒙古語教育。2015年,嘎查被評為全國文明嘎查。如今,乘著旅遊業發展的東風,各族人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同創造著美好的未來。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這是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蘇木蘇海圖嘎查海日瀚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朝格巴特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前些年,他靠著賣風乾羊肉,收穫了第一桶金,之後萌生了建立合作社,讓大家抱團發展、一起致富的念頭。“我們嘎查每戶人家幾乎都會晾幹羊肉,但是一家一戶形不成氣候。成立合作社,擴大生産規模,才能有更好的出路。”2014年,他帶領11戶牧民成立了合作社,進行幹羊肉和蓯蓉加工與銷售。合作社每年向當地牧民收購羊3000隻左右,加上收購蓯蓉,帶動當地100多戶農牧民增收致富。合作社還成為當地的扶貧基地,每年對50多戶貧困戶和十幾名殘疾人進行幫扶。

為了幫助合作社提高生産效率,擴大生産規模,2017年,阿拉善左旗民委利用100萬少數民族發展基金為合作社購置了先進的生産、包裝設備。“有了這些設備,我們就能帶動更多的農牧民通過發展種養殖業致富了!”朝格巴特説。

文化交融最能讓心靈相通

“烏蘭牧騎六十年,文藝為民展風采;六十年光榮與夢想,六十年風雨與期盼……”9月9日,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排練大廳裏,歌聲嘹亮,馬頭琴聲激昂,一群烏蘭牧騎老隊員邊唱邊跳,在“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大幅標語的映襯下,神采飛揚。這首好來寶《我為烏蘭牧騎喝彩》,是他們為慶祝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成立60週年而創作的重頭戲。

“這些老隊員們,每年深入基層演出100多場,不是在演出,就在練功和去演出的路上。他們把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烏蘭牧騎,獻給了黨的文藝事業。”隊長胡日查感慨。胡日查的父親就是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的老隊長,跟著父親在烏蘭牧騎演出中長大的胡日查子承父業,實現了自己做一個烏蘭牧騎人的夢想。

“牧民喜歡什麼,我們就演什麼。每次演出,我們都會隨身攜帶一些關於黨的政策的書籍和報紙,走到哪兒,就講到哪兒。在演出間隙,我們還會幫牧民剪羊毛、打掃衛生、理髮、放電影,與牧民打成一片。”胡日查説。60年來,烏蘭牧騎活躍在草原深處,不僅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60年,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從一開始只有4名隊員,發展到現在有50名隊員。烏蘭牧騎事業不斷發展,烏蘭牧騎精神代代相傳。

文化交融,最能讓心靈相通。 9月7日上午,烏審旗南丁社區活動中心,一群老人吹拉彈唱,好不熱鬧。83歲的短調民歌傳承人寶音額勒貝格帶著他牽頭成立的阿吉奈文化獨貴龍正在為社區國慶演出做準備。在南丁社區,這樣的群眾自發組織有4個,他們經常深入社區、敬老院進行演出。“我們的演出不僅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了民族文化,也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在歡樂中增進感情,讓文化成為凝聚社區居民的精神紐帶。” 寶音額勒貝格説。

阿拉善左旗王府街道騰格裏社區是由退牧還草搬遷轉移的牧民組成的。社區專門騰出地方成立了民族文化中心,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不少人還捐出了自己過去的生産生活用具。社區書記田雪梅説,“從牧區搬到城市,牧民們遠離了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成立民族文化中心,就是希望增強蒙古族居民的歸屬感和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留住民族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