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讓文明鄉風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固基石

發佈時間:2018-09-20 21:14:17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帥政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需要鄉風文明,鄉村振興呼喚鄉風文明。

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需要鄉風文明,鄉村振興呼喚鄉風文明。早在5年前,內蒙古自治區就部署推進了“鄉風文明大行動”,成效十分明顯,農村牧區“人居環境差、文化娛樂少、文明意識淡、鄰里糾紛多”的老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美麗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這幾天,通遼市科左後旗散都蘇木敖包嘎查辦酒席的流動“五彩大棚”消失了,鄉村小路上,婉轉悠揚的馬頭琴聲在空中回蕩……

佟志輝拿出自己的“隨禮賬本”,小小的牛皮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禮單”:老孫家孩子升學200元,老李家喬遷200元,老王頭兒子結婚500元……佟志輝是嘎查的會計,前幾天他對著賬本攏了攏,吃驚地發現,過去10年自己花出的“份子錢”居然有21.3萬元。

佟志輝告訴記者,過去村裏升學、紅白喜事都興大操大辦,村民們互相攀比,看誰家排場大、禮金多,有的貧困戶甚至貸款去隨禮,“份子錢”成了村民沉重的負擔。

“大家心裏都反對,但礙于面子,沒人捅破這層窗戶紙。”散都蘇木黨委副書記吉如和説,近幾年科左後旗大力開展農村移風易俗,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紅白喜事簡辦、升學宴不辦”等村規民約,有效剎住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之風。今年各嘎查村更是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不少村民都簽訂了拒辦升學宴承諾書。

“往年這時候早就‘隨’出去好幾千了,今年到現在為止,一份兒都沒有,減輕很大負擔。”佟志輝説,自己的女兒今年也考上了大學,他沒有為女兒辦升學宴。老鄉們到村部坐在一起喝茶、嗑瓜子、拉家常,以“茶話會”的形式代替升學宴。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每年一到七八月份,辦酒席的流動“五彩大棚”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嘎查村,而今年幾乎沒有看到一頂“五彩大棚”。

“除了不辦升學宴,旗裏還通過提倡‘零彩禮’婚禮、組織孝老愛親評比等舉措,開展農村移風易俗,讓文明鄉風在每個村民心中生根發芽。”旗委宣傳部長李淩芬説。

以德孝、誠信、勤勞、互助等為核心的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鄉村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運作規則和價值觀念,是鄉村社會的凝合劑,也是培育“鄉風文明”的有效載體,呼和浩特市黃合少鎮的石人灣村就把這張“鄉村文化牌”打活了。

“十八大的政策正享用,十九大的春風又吹進門。條條都是為人民,句句都是高水準……”伴隨著自編自唱的音樂聲,李銀蓮的舞蹈隊隊員,身係綢帶、斜挎腰鼓,時而歡快、時而輕柔地跳了起來。

“父親説,熱愛文藝的人要把自己的熱情傳遞給所有人,分享和幫助是最大的幸福。”對於父親的叮囑,李銀蓮一直記在心裏。在石人灣村和李銀蓮一樣的熱心人不少,從村東的“親二媽”李巧巧,到村西的“好大哥”郝寶明,再到熱心的村主任劉潤亮,石人灣村的祖祖輩輩把幫人助人看作是安身立命的首要之事。正是有了良好的家規家訓,才能讓石人灣村在新時代展現新風尚。

“打竹板心裏亮,賽罕大地把歌唱。門前三包落實好,美麗鄉村人歡笑……這是我們鎮的文化站站長創作後教給我們排練的”,剛表演完快板的村民張厚厚對記者説,“別看我們這兒是小山村,但環境衛生一點也不比城市差,不僅是每戶人家門前三包,而且村東的海子湖,也被我們清理得變樣了!”

石人灣村黨支部書記閆虎威指著文化廣場旁邊的宣傳欄對記者説:“剛才他們打的這快板名字叫《村規民約要牢記》,這宣傳欄上都有,他們都快背熟了。”

如果説村裏的文化活動廣場是石人灣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所在,那村東的村史館則是石人灣村人“鄉愁”的源頭。“這是我們村張栓柱家裏曾經用過的石碾子和量米斗,這是劉根根家老人曾經用過的玉嘴老煙鍋……”在村史館,閆虎威指著陳列著的老物件笑盈盈地介紹説,“弄這些東西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留下文化財富,讓年輕一代記得住祖輩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重塑和振興我們石人灣吃苦耐勞的精神。”

記住鄉愁,回報鄉親,這是石人灣村出外闖蕩者的共同心願。這些年來,石人灣村的“鄉賢文化”在推進全村産業發展上讓村民個個都豎大拇指。村裏的“鄉賢能人”各顯其能,引資舉辦了兩屆“石人灣李子旅遊文化節”,“牽線”促使村委會與天創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黃芪種苗種植試驗基地、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分院打造經濟林産業園示範基地……短短兩年,這個國家級貧困村每人平均年收入翻兩番,達到5000多元,全村5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閆虎威説:“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傳統文化的重構。既要有所傳承,讓鄉親們記住鄉愁,也要與時俱進,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