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座山,一片林:堅守十六載的“杏花夢”

發佈時間:2018-09-12 20:35:03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侯顯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平頂山村是一個因山而得名的村子,也是一個因杏花而名聲大噪的村子。打造這個“杏花村”的人,就是村裏的當家人——黨支部書記杜福明,一個樸實、熱情、充滿激情的農村“帶頭人”。

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赤峰市和遼寧省北票市三角地帶的通遼市奈曼旗平頂山村素有“雞鳴三市裏,山跨兩省區”之稱,淺山丘陵,溝壑縱橫,是一個因山而得名的村子,也是一個因杏花而名聲大噪的村子。打造這個“杏花村”的人,就是村裏的當家人——黨支部書記杜福明,一個樸實、熱情、充滿激情的農村“帶頭人”。

杜福明(前)在自家杏林中

眼前這個人,一臉笑意,中等身材、寸頭、略顯削瘦,有著農民特有的打扮,笑起來憨憨的。見到杜福明的時候,他正在杏林裏忙碌著。他説,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多半的時間都是在杏樹地裏,春季補植,夏季採果,秋季剪枝,冬季管護……全村近萬畝的綠洲花海,就是因杜福明的堅守而一步步實現的。

每年四月杏花怒放,是杜福明最開心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村前村後的山上一片杏林花海中,總會有杜福明徜徉其中的身影。有時候他也會登上自家門前那座高高的山坡,看著滿山杏花,他打心眼裏高興、欣慰。在他眼裏,那些杏樹就是他的“孩子”,陽光、健康、有活力、有前途。

杏樹,是這個村的名片,也是這個村歷經多年探索的“標配”。

杜福明家周圍杏樹環抱

在杜福明的爺爺曾告訴過他,這裡曾經溝淺坡緩,水草豐美,是真正的綠水青山,那時人們養畜,從溝的一端進入,等到從另一端出來時,牛羊已飽。由於多年超載放牧,加之後來的一場大水,才造成了今天深溝縱橫的地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方水土承載著這裡的人寄予的希望和未來。生於斯長于斯的杜福明深諳其中的道理。從上世紀80年代末進入村委會,到15年後任村黨支部書記,杜福明一直琢磨著治山治水。挖魚鱗坑、壘攔水壩、建方塘、栽松樹等小流域治理舉措,是當時“留住天上水,截住地表水,防止水土流失”的基本方法,只知道山上能長松樹的杜福明特意去外地買了數百株松樹苗,發動群眾栽了200多畝。

慢慢地,面對著光禿禿的山,杜福明萌生了“得讓這荒山荒坡有點收益”的想法。

圍著山轉了轉,山上除了有些野生的山丁子樹,還有幾棵上百年的杏樹,活得倒是枝繁葉茂,這讓杜福明眼前一亮:多年的杏樹照樣開花結果,聽説杏核還有人收,栽它應該沒問題。

杜福明查看杏樹長勢

説幹就幹。2002年,杜福明發動群眾栽杏樹,並率先在自家的荒山上栽了10多畝,還在自家房前屋後都栽上了杏樹,還有60多戶村民一起栽了200多畝杏樹。兩年後,平頂山村作為發展林下經濟的試點,鼓勵村民在荒山栽植扁杏,並允許種植豆類、穀物等矮棵作物,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到2006年,全村杏樹面積已經達到了2500畝。山在一點點變綠,植被在一點點恢復,杜福明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後,糧食價格上漲,很多村民開始打起了果樹地的主意,剛剛有點效益的杏樹成為村民“處理”的對象。杜福明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這好端端的“鐵桿莊稼”要被村民毀掉。雖然三令五申,雖然苦口婆心,有的樹還是被村民假借“修枝”之名修成了“旗桿”一根,甚至有那麼幾戶明目張膽地進行砍伐,心痛之餘,杜福明找來了林業公安,處罰了包括自己的弟弟在內的4戶。

毀林是制止了,可此後多年,隨著糧食價格逐年攀升,村民總覺得栽植扁杏沒有種田來錢快,扁杏發展進入低谷期,等到它再次被重視,已是2013年。這一年,曾被撤並的土城子鄉恢復建制,加之曾經的扁杏已經産生了效益,杜福明關於發展山區經濟林的提議得到鄉里支援。於是,杜福明再次帶領村民開始遍栽杏樹,平頂山村的扁杏種植面積大幅增長,杏林面積達到4000多畝。

每到春季,杜福明都會補植杏樹

國家脫貧攻堅工程的實施,使扁杏的發展再遇“春天”。被當地人稱之為“鐵桿莊稼”的扁杏用不爭的事實證實了這是一個脫貧致富的“好産業”。

2017年的一場大旱,給原本就屬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山區人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地再多,不下雨也會顆粒無收。進入七月份,透雨沒有,意味著今年沒有收成。就在大多數山區人看著光禿禿的田壟怨天尤人時,平頂山村的人們卻正在興高采烈地收穫扁杏。進入盛果期的扁杏畝收入都在700元左右,人們知道,他們應該感謝一個人——杜福明,沒有他的堅持,就不會有平頂山這漫山的杏樹和他們今天的收成。

2017年,平頂山的扁杏産業因破解了山區“旱年保收”的難題而被中宣部列為典型宣傳案例。杜福明有了點小名,但他在乎的不是這個,而是他心中那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夢。

杜福明在自家院子裏的一株老杏樹上嫁接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果子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符合當地、適合農民的産業。”這是奈曼旗實施産業扶貧的總的思路和原則。

這一年,扁杏被列為奈曼旗南部山區重點扶貧産業之一。年底,奈曼旗整合一批農業、水利項目落戶到土城子鄉,一場治山治水發展扁杏産業的戰役打響。看到30多臺挖掘機、裝載機漫山吼叫,老杜樂了,這是他盼望已久的畫面。這一刻,他覺得過年都沒這樂呵、喜慶。

這一秋,當地農民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搶修農田、整治荒山荒坡中。

2017年底,平頂山村杏樹栽種面積又新增2000畝,達到了6000畝。土城子全鄉也這年秋季修建了1.4萬畝梯田,按照規劃,全部用來栽植扁杏,全力打造仁用杏産業和發展旅遊經濟,扁杏寄予了人們更多的脫貧希望。人們的思想在這一刻真正轉變,這讓老杜由衷地感到高興。

村裏的貧困戶杜福貴家裏種植的22畝扁杏産杏核1200斤,賣了7000多元。

貧困戶郝高明這幾天格外高興,這個七月,30畝扁杏林讓他不費本、不費力地收入了一筆2萬餘元的“鉅款”。

自打2017年上了央視,齊金英也是個小“名人”了,做為貧困戶的一員,齊金英受益更多。她今年除了賣杏核有4000元收入外,還借助扶貧資金養了1200隻散養雞,還在這環境幽雅的山溝內開辦了農家樂,收入也過萬了。

在村裏,李文新老兩口最高興,他們每年賣杏核的收入就足夠生活了。前些年,李文新花了4000元承包了一個面積約四五十畝的山頭,按照杜書記的要求栽上了扁杏,2016年老兩口光杏核就賣了9600元。

“村民最講實惠。”老杜説,“這個可是一次投入,終身受益!”去年秋天造林整地時,村民們搶著要修建梯田,原來是地白給都不要,現在是花錢也要買。原來是給治理不幹,現在是不治理都要幹。如今在平頂山村,只要一説種地的事兒,村民們都説,還是栽點扁杏吧。

開春前,杜福明在給村民講解剪枝技術,傳授管理經驗。

杜福明説,扁杏是個抗旱、耐貧瘠的好東西,而且非常適合平頂山這裡的自然條件,只要栽下,輕易不會死,而且産出效益相當不錯。他説,他之所以堅持,不僅是他選擇了杏,更重要的是,杏也選擇了這片土地。

山有情,杏有意。在杜福明眼裏,這山,這杏,都是有靈性的。

説起杏,從栽植條件到成活所需降水量,從杏核杏肉談到食品和防治污染,從發展前景到市場預測,老杜説的頭頭是道。如今他又有了新想法:“現在,有了國家的扶貧政策後,我又有新的想法,把平頂山村打造成以賞杏花、觀古跡、體驗農家樂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勝地,發展旅遊産業。”杜福明憧憬著未來,滿臉期待。“能建個加工廠最好了。我們也聯繫過客商,因為還是規模不夠大,人家有顧慮,我們要是發展到5萬畝以上,建廠的商家我們得挑!”

一個産業興一方。

2017年底,平頂山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全村222戶轎車擁有量達35%以上,戶戶磚瓦房,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群山環繞,綠樹環抱的平頂山村,顯現著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

一個人,十六載,堅守一座山,發展一個産業,在杜福明的堅持和帶動下,人們看到了扁杏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地結合脫貧攻堅,因勢利導,適時地提出了大力發展扁杏産業,帶動地方脫貧的舉措。

如今,每年四月中下旬,土城子鄉平頂山村萬畝杏林一片蔥蘢,杏花如雪滿山坡。引來賞花、攝影的大批遊人流連忘返。土城子鄉借勢發揮,將山區地貌、古城遺跡、杏林花海打造成吸引遊客的景點,以旅遊産業帶動相關産業發展,提高群眾收入。目前,該鄉正積極打造“産業+鄉村旅遊”模式,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著力打造土城子杏花節等品牌。

採訪手記:一個心中懷揣夢想的山區漢子,十幾年如一日,只為實現心中那個“杏花”夢。一個基層普通黨員、農民的領路人杜福明,持之以恒,憑藉堅定的信心和果敢,成就了一方的産業和百姓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