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草原的脫貧故事

發佈時間:2018-09-08 19:49:37丨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丨作者:白建平 富麗娟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歷史文化厚重,旅遊資源富集,是北方草原文明的發祥地,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科爾沁草原上的農牧民如今過得怎麼樣?

金秋的科爾沁草原,天高雲淡、牧歌悠揚。農曆“七夕”清晨,牧民吉雅一家早早就從通遼市甘旗卡鎮出發,趕往阿古拉景區參加“敖包大典”:“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慶典,如今牧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的心情也像湖水一樣清澈、透亮。”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歷史文化厚重,旅遊資源富集,是北方草原文明的發祥地,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科爾沁草原上的農牧民如今過得怎麼樣?

“每人平均兩頭牛,脫貧致富不用愁”

科左後旗南巴嘎查村民包音圖家中,父母有慢性病,常年打針吃藥,又要供兩個孩子讀書,生活困難。屬於因病、因學致貧的貧困戶。

在科左後旗,“趕著黃牛奔小康”,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公認的一條“致富路”。圖為南巴嘎查養牛合作社內的黃牛。(攝影:富麗娟)

在嘎查支書的帶領下,包音圖貸款8萬元,買了懷犢母牛8頭,加上自己原來的2頭母牛,共10頭母牛,兩年內共産了22個牛犢,賣了12頭,純收入4.5萬元。

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包音圖就實現了穩定脫貧。

在科左後旗,“趕著黃牛奔小康”,已經成為當地農牧民公認的一條“致富路”。該旗著力打造全國黃牛産業第一旗,目前,黃牛存欄80萬頭,全旗有黃牛産業重點龍頭企業3家,標準化養殖場22家,建成年交易40萬頭以上的黃牛交易市場2個,已經形成一條成熟運作的黃牛全産業鏈。

初秋的科爾沁草原,天氣已經轉涼。科左後旗伊胡塔牛市上,伊和他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楊光帶著村裏23個貧困戶,正在挑選黃牛。楊光今天要為村裏的每戶貧困戶購買一頭基礎母牛,他告訴記者:“每戶1.3萬元扶貧款,可以買一頭不錯的母牛,只要正常飼養,明年都能實現脫貧。”

2014年以來,科左後旗累計為貧困戶發放養牛貸款7.2億元。2017年,在原有放貸規模基礎上,旗財政又拿出2000萬元實施風險抵押貸款項目,這一舉措效果放大了10倍,撬動銀行新增扶貧貸款2億元,覆蓋了旗裏所有貧困戶。

養牛産業的另一頭就是與龍頭企業實現對接。科爾沁牛業、本富牧業等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擔保貸款、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帶動貧困戶養牛,共擔市場風險。

讓貧困戶家家發“牛”財。目前,科左後旗貧困戶養牛6.18萬頭,每人平均養牛2頭。已有1.06萬戶貧困戶靠養牛脫貧,佔脫貧戶的72%。

“小庭院”書寫脫貧發展的“大文章”

走進圖古日格嘎查胡寶家的院子,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映入眼簾,乾淨整潔的牛棚中,幾隻黃牛正在吃草,一排排整齊的柳樹苗迎風擺動。

胡寶在自家後院的樹林間喂雞。靠庭院種養業一項,胡寶一年就可以增收 36000元左右。(攝影:陳立庚)

65歲的胡寶對如今的生活很滿意。他告訴記者,過去一直都是種玉米,收入不了多少,老伴得病花了很多錢,成為貧困戶。如今不一樣了:“一年有4萬元左右的收入,再也不用受窮了。”

胡寶亮出了自家去年的“賬本”:養牛的收入有1萬5左右;院子裏發展了庭院經濟,栽植柳樹苗1700棵,養肉雞318隻,在房前屋後種蔬菜0.3畝,與旗林業局、養雞專業合作社簽訂回收合同,僅庭院種養業一項,一年就可以增收 36000元左右。

讓“小庭院”書寫脫貧致富的大文章。胡寶所在蘇木,每家每戶的院子都很大,房前屋後的地加起來有2畝多,過去一直荒著。如今在扶貧工作隊的指導下:“都利用起來,一個庭院就是一大筆收入”。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氣候呈明顯的溫帶大陸性特徵,屬落葉果樹區,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形成了一定的區域特點,適宜發展123蘋果、榛子、文冠果、沙果等“蒙古野果”。

但是,由於過去的生活習慣,農牧民群眾不願意在庭院裏下功夫去精耕細作。2016年,通遼市委、市政府下發了《加快庭院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整合投入資金4.5億元,扶持150個嘎查村先行示範,讓3000戶貧困戶在庭院經濟上脫貧致富,庭院經濟成了全市的一大經濟亮點。

駐村幹部就要“住村” 辦實事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走訪近200戶,寫成1.5萬字的民情日記——庫倫旗庫倫鎮團結村第一書記張賀英,從駐村第一天開始,就下定決心要給村民、給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團結村共有188戶369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42人。自今年3月份駐村以來,張賀英每天早出晚歸,到村民家中、田間地頭和大家“嘮家常”。

不到一個月,張賀英就把團結村家家戶戶跑了個遍。摸清“家底”後,張賀英總結,村裏雖然耕地多,但缺少水源,再加上人口以老年人居多,缺少勞動力,要想脫貧致富光靠這“一畝三分地”肯定不行,産業發展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

張賀英與村幹部們一起商量確定了“黨建+小産業”帶動集體經濟發展思路。採取“1+N”産業脫貧措施,把團結村一分為二,南部以養殖牛和羊為發展方向,北部通過典型示範帶動發展笤帚苗等特色小産業。同時,通過自己駐村前在婦聯工作建立起的聯繫,張賀英引薦了女企業家,來村裏投資做項目。

今年年初,張賀英將“室內紙上黑小麥苗種植”項目引到團結村,為貧困戶開展免費技術指導,並提供3組設備和種子,一些身體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和年齡偏大的村民,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種植黑小麥苗賺錢。

在村民陳麗茹院子裏,記者看到她正在給黑小麥澆水,她介紹説:“這種黑小麥每隔11天可以收割一次,企業派人來收購,一個月有600元左右的收入,這些錢可以維持日常開銷了。”

村民陳麗茹在自家建起的“溫室”裏開始給黑小麥澆水。提起村裏的第一書記張賀英,陳麗茹讚不絕口:“他挺不容易的,給我們辦了實事。”(攝影:陳立庚)

引進北京油雞和採摘園種植油桃項目,發展旅遊經濟,簽訂引進蚯蚓養殖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張賀英住在村裏每一天,都在盤算著引導村民脫貧致富的門路。

今年以來,通遼市擇優選派6887名駐村幹部,每人平均輪訓3次。按照“每隊不少於5人、每月駐村不少於20天”的要求,駐村幹部常住嘎查村:“心安了下來,一門心思帶領農牧民脫貧致富,成了大夥兒的貼心人。”

同心共圓小康夢,守望相助譜新篇。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通遼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近年以來,通遼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呈現出思想更加統一、目標更加明確、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顯的局面;一幅幅産業興旺、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正展開在科爾沁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