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河畔 幸福像花兒一樣

發佈時間:2018-08-17 13:44:1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相恒義 孫一帆 郭洪申 鮑慶勝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在西遼河畔,不屈不撓的人們傳承著堅韌與活力,與自然抗衡,與貧困作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裡有中國最美的山地草原,孕育著著神奇與力量,展現著親如一家、脫貧致富的動人畫卷。

在西遼河畔,不屈不撓的人們傳承著堅韌與活力,與自然抗衡,與貧困作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白俊勝(左)了解貧困戶近期情況。

于學林(左)幫助貧困戶查看養殖供需資訊。

岳鑫(左)一家人走訪貧困戶。

      這裡有中國最美的山地草原,孕育著著神奇與力量,展現著親如一家、脫貧致富的動人畫卷。

西遼河,是遼河的上游,也是遼河的最大支流,流經通遼市中部,河流由西向東流淌,沿河兩岸地勢平坦,廣泛分佈著山丘草原和黃土丘陵地貌,氣候乾旱,植被不良,河流含沙量較大。

西遼河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傳承著堅韌與活力,與自然抗衡,與貧困作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打贏了一場又一場脫貧攻堅戰役。盛夏,走進西遼河畔的哈拉嘎臺嘎查、哈日朝魯嘎查、東風村,聽聽頻頻傳來的脫貧致富喜訊,感受像花兒一樣的美好生活,看看洋溢著幸福的西遼河緩緩流淌……

在脫貧攻堅一線,有這樣一批幫扶幹部,他們和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以真心、真情、真行譜寫著“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親”的幸福旋律,他們是眾多幫扶幹部的一個縮影。

盛夏時節,記者走近他們,體驗他們主動地、真正地沉下去的拳拳之心,盡心盡力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殷殷之情,講述他們為百姓平安穩定、人居和諧、鄰里和睦的解民憂、暖民心的幸福故事。

白俊勝: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 ●7月24日 晴 哈拉嘎臺嘎查

盛夏的科爾沁大地格外悶熱。上午,參加了科左後旗嘎查村“兩委”班子抓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會後努古斯臺鎮哈拉嘎臺嘎查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白俊勝立即趕往村部,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召集扶貧工作隊成員,傳達推進會的有關精神,探討目前嘎查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部署接下來的工作。

下午,白俊勝來到拉木阿爸家。哈拉嘎臺嘎查由巴潤哈拉嘎臺、蘇畝哈拉嘎臺、準哈拉嘎臺3個自然嘎查組成,共有252戶、846口人,全部是蒙古族。拉木老人家住在巴潤哈拉嘎臺。

“米尼呼,你額吉這兩天一直念叨你來著。”“最近比較忙,沒時間來看你們,聽説房子漏雨,我就過來瞅瞅。”“唉,房子年頭多了,有點兒小毛病是正常,要是以前我早自己收拾了。”“阿爸,您千萬別著急,更不能自己上手,漏雨的事我來解決。”白俊勝和拉木阿爸一見面就説不完的話。一邊説著一邊走到漏雨處,拿手機拍下來。

拉木阿爸今年85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獸醫,幫助牧民治好過很多牲畜,是個受人尊敬的老人。“因為歲數大了,身體不太好,老兩口2014年識別成貧困戶,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給他家安裝電視接收設備,打安全飲水井、砌院墻、鋪院地等用實物扶持,同時提供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交納商業醫療保險、辦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一系列健康保障。通過2年的扶持,2016年認定脫貧。”白俊勝説。

“米尼呼,你送來的苗已經長成這麼高了。”老額吉指著菜園子里長得枝繁葉茂的馬鈴薯説。蒙語“米尼呼”是“我兒子”的意思,老兩口親切地召喚讓旁人很是羨慕。拉木阿爸説,自從扶貧工作隊駐嘎查以來,白俊勝對他們照顧的無微不至,不亞於自己家的孩子,他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日子久了,對白俊勝有了非親生卻勝似親生的感情。

“我也是農村長大的,知道這裡的人們特別注重感情。”白俊勝駐嘎查以來,真誠的對待每家貧困戶、每個人,把百姓事當家事,踏踏實實的做,從陌生到熟悉、從信任到認可,漸漸培養出感情,真正成為嘎查的一員。

從拉木阿爸家裏出來,直奔住在準哈拉嘎臺的烏力吉達來家。途中正好路過蘇畝哈拉嘎臺,一路上碰到院子裏幹活的、街上走的、路邊放牛的牧民,白俊勝都停下車,打招呼聊上幾句。

白俊勝説:“都是我們嘎查的,駐村4年了,除了外面長期打工人員以外,從小孩到老人我都認識。”原來,科左後旗電視臺辦公室主任的他,2014年就下派到哈拉嘎臺嘎查幫扶。因為溝通能力強,工作成績突出,2016年4月被任命為哈拉嘎臺嘎查第一書記。

今年56歲的烏力吉達來是個很健談的人,他説,以前家裏條件還不錯,2016年12月,大學畢業沒到兩年的兒子查出患有腦積水,為了救兒子,他變賣了所有家當,東挪西借,花了30萬元,不幸的是孩子走了,一夜之間這個家也一貧如洗。就在這時,白俊勝和駐嘎查工作隊來了,把他家納入貧困戶,申領了低保、産業扶貧貸款,購買了3頭基礎母牛,還幫忙找了一份生態護林員的工作,每月1000元工資。“沒有這位‘賽音都格’,我們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烏力吉達來的愛人沒説幾句就哭了。蒙語“賽音都格”是“好老弟”的意思。

從烏力吉達來家出來已經是傍晚了,回去的路上,白俊勝播放一段微信語音,微信裏叫他“阿巴嘎”(漢語“叔”的意思)的人説,現在在科爾沁區大林鎮光伏項目工地打工,一天能掙110元,挺好的,讓他放心。

“他叫海虎,是我們嘎查在校大學生,這孩子很自立。”白俊勝欣慰地説。海虎家住在蘇畝哈拉嘎臺,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2016年考上大學時,相依為命的父親也重病在身。白俊勝和工作隊人員給海虎辦理了大學生困難助學補貼4萬元,幫助他圓了大學夢。2017年,海虎的父親病逝,白俊勝在海虎原來就享受低保的基礎上,又爭取到産業扶貧款,購買了4頭基礎母牛放在他叔家代養,以此增加海虎的收入,還申請到資産收益分紅項目一頭牛給海虎名下,連續扶持3年,每年分紅1800元。

結束一天的工作,白俊勝來到蘇畝哈拉嘎臺工作隊租的民房。他説,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住在這裡,雖然不能經常回家,但每每想起當初的27戶貧困戶,通過努力已經有24戶正常脫貧,看見勝利曙光的那種亢奮再次油然而生!

于學林:做好群眾貼心人 ●7月25日 晴 哈日朝魯嘎查

走進扎魯特旗魯北鎮哈日朝魯嘎查,一幢幢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整潔通暢,成群的牛兒在草場上悠閒地吃著青草……

哈日朝魯嘎查位於魯北鎮西40公里處,全嘎查共有187戶。在村部,記者看到一本厚厚的日記,翻開一頁:“嘎查裏的李殿軍、王桂榮夫婦因病致貧,特別是54歲的王桂榮,有心臟病、骨關節病、膽囊炎等疾病,常年吃藥,備受折磨,影響生産生活,但是她樂觀向上,對落實各種扶貧政策很積極。今天給她拿了兩盒硫酸軟骨素片,可以補鈣、護關節、減少疼痛,她愉快的收下了。” 這是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于學林的工作日記。

從2016年駐村開展脫貧幫扶工作,扎魯特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于學林就把家搬到了嘎查,把熱情帶到了嘎查,也把專業的健康知識送到了嘎查。

“很多牧民不了解養生保健知識,小病靠扛,大病才治,導致了因病致貧。針對這個情況,在嘎查加強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經常聯繫相關部門開展愛心義診活動,牧民們很歡迎。有了好身體,才能有幹勁兒,脫貧致富不用愁。”説起哈日朝魯嘎查的變化,于學林侃侃而談。

“以前,嘎查裏有貧困戶118戶,沒有産業,只有草場。現在,我們利用‘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資金190萬元購買基礎母牛234頭,年戶均增收15000元,116戶貧困戶穩定脫貧,還有2戶因病致貧,脫貧在望。”

迎著烈日,于學林和同事來到貧困戶烏力吉倉家。推開院門,土黃色的小狗搖著尾巴跑了出來,圍著于學林親昵地轉圈。49歲的蒙古族漢子烏力吉倉迎了出來,于學林説著剛學會的兩句蒙語和他打招呼。

這樣親如家人的融洽關係是于學林一步步腳量、一次次登門、一遍遍溝通帶來的。哈日朝魯嘎查是一個民族村,全村95%以上村民都是蒙古族,于學林剛來的時候,語言不通,習慣不同,開展工作有些困難。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連村裏80多歲的蒙古族老奶奶都能用漢語叫上來他的名字,小孩子們更是喜歡圍著他玩兒。

工作好開展了,就要讓牧民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烏力吉倉驕傲的向記者介紹他家的改變。在寬敞整潔的院子裏,140多只羊在圈裏嗮著太陽,10多頭牛被放到了附近的山上,一頭膘肥體壯的毛驢毛色锃亮。“以前我家可不是這樣,孩子上不起學,老人患病,生活困難。這兩年,于書記幫助我家解決了上學和治病的問題,還幫我搞起了養殖,掙錢了,脫貧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年兒子從內蒙古工業大學畢業了,打算年底去日本留學,在這村裏可是頭一個啊!”

于學林想著,不僅要幫扶貧困戶發展産業,加速脫貧,更要扶貧扶志兩手抓,改變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觀念,注重知識的力量,像烏力吉倉一家這樣,讓這一代人改變生活,讓下一代人改變命運。

哈日朝魯嘎查養殖業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只是一家一戶散養,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低下。為推動向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養殖業發展,于學林和嘎查黨支部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戶”的模式,決定帶領全嘎查採取以現金、草場和牛入股的方式成立專業合作社,吸納更多的牧民加入,走農牧業現代化道路。

“我們嘎查有1700多頭牛,‘單打獨鬥’的傳統生産經營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的發展了,我們要聯手脫貧,抱團致富,實現利益共用,也提高市場競爭力。”于學林堅定地説。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從前因為嘎查裏的路不好,經常有牧民開車翻進山溝裏,造成經濟損失不説,還有人受傷喪失勞動力,給家庭帶來巨大打擊。想脫貧,這路必須得修,我們跑部門、拉贊助,終於讓嘎查的路平坦了、寬敞了,大家高高興興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全力以赴脫貧致富。”于學林的同事補充道:“為了修路,他還拿出了自己第一書記的經費1萬元,又自費給村裏打井、購置辦公桌椅、買冰箱。”

把大家的日子當成自己的過,盡心盡力,精打細算,遠景規劃,于學林把嘎查當成了自己的家,用心呵護著每一寸土地,每一戶兄弟姐妹,每一個脫貧項目。

岳鑫:一人扶貧 全家駐村 ●7月26日 晴 東風村

傍晚時分,涼爽的風習習吹來,勞作一天的人們陸續從田野歸來。每天的這個時候,岳鑫就會攜妻帶女開始入戶走訪。

“看看你家豬長的咋樣?”“長的好著呢,就是價格不好啊。”“現在確實是不行,挺住了,價會漲起來的。”簡短的打過招呼,岳鑫直奔徐寶貴家的豬圈,兩個人的妻子沒有跟過去,她倆在菜園裏聊得火熱。

岳鑫是東風鎮黨委副書記,2017年來到東風村任第一書記。

東風村是貧困村,到2017年末動態調整前,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3戶,貧困人口基數大。又由於東風村是鎮區所在地,人口密集,人員類型複雜。面對670戶的大村,面對複雜多變的村情,岳鑫迅速變換角色,以一名普通村幹部的身份出現在村民面前,坐在炕上、蹲在地上,慢慢嘮、細細聊,收穫精準識別第一手資料。根據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他因戶因人施策,從一件件、一樁樁實事做起。漸漸地,他以真誠的態度、務實的作風被村民所熟悉、信任。

徐寶貴原本是勤勞肯幹的人,日子過得還不錯。2017年4月,一紙胃癌診斷書幾乎將這個堅強的男人擊垮。“一直以為就是胃炎、胃潰瘍,胃難受了就吃上幾片藥頂著,該幹啥幹啥。大夫一説是胃癌,當時真把我嚇壞了,那得花多少錢啊?要沒有扶貧政策,我真就治不起。”徐寶貴説,是醫療保險、大病救助等幫扶政策讓他有錢治病,更是岳鑫這樣的幫扶幹部讓他有信心把日子過下去。針對徐寶貴術後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妻子身有殘疾的實際,岳鑫和村幹部為他家申請到了低保待遇和産業扶貧資金,又協調到5000元幫徐寶貴買回來5頭母豬,發展庭院養殖。就在前兩天,徐寶貴還拿到了1000元租金收益分紅。

為更好地明晰扶貧思路、促進村集體發展,岳鑫積極參與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廣西、貴州考察團。考察期間,他深受貴州六盤水市開展的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的啟發。回村後,他多次召開村“兩委”、村民代表會議,與大家共同想辦法、出實招兒。為讓扶貧資金髮揮最大效益,他們商議決定把扶貧資金入股到伊賽集團建設養殖基地,每年可得5.28萬元的租金收益。近日,東風村舉辦集體分紅儀式,徐寶貴等24戶貧困戶每戶分得首次分紅1000元。

為了讓自己真正地融入到東風村,更便利地開展工作,岳鑫軟磨硬泡,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把家從縣城搬到了村裏。“一開始很不理解,駐村幫扶真有那麼多工作要做嗎?一週才能回一次家,我和孩子根本指望不上他,扶貧是大事,那也不能為了大家不要小家了呀。”妻子劉麗麗説。隨著她深入東風村的次數增多,最初的不理解變成了對丈夫的牽掛和全力支援。“每次來給他送生活用品,發現他都造的不像樣兒,人也瘦了。他入戶時,我也跟著去過幾戶,發現他扶貧這個活兒事無巨細,還真是分不出更多的精神頭兒來照顧我們這個小家了。而且,村民也都很樸實善良,我喜歡上了東風村。”為了讓岳鑫沒有後顧之憂,劉麗麗帶著女兒也住到了村裏。

岳鑫説,現在他們家已經融入東風村這個集體了,和左鄰右捨得關係處的也非常好,每天晚飯後帶著老婆孩子去幾家串串門,嘮嘮家常、講講政策,和村民的感情更近了。雖然與住在縣城比,老婆孩子比以前要早走、晚歸近一個小時,多跑50多公里的路,但是都值得。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岳鑫説,駐村的路也許漫長,他願意用沾滿泥土的雙腳去丈量,為貧困群眾脫貧、為村集體增收奉獻自己的力量。下一步,他打算在辣椒産業上做文章,例如整合資金建設更多的春棚,讓貧困戶通過育秧或出租來增加收入。

這幾天,岳鑫正與百年酒業、玉王、華曙等龍頭企業和鎮區的辣椒專業合作社積極對接,爭取為東風村村民找到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大家通過打工增加收入。

(記者 相恒義 孫一帆 郭洪申 鮑慶勝 來春譽 攝影: 于濤 馬建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