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草原深處的民族文化瑰寶

發佈時間:2018-08-15 11:36:25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王依依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獲稱“中國蒙醫藥之都”的通遼市有數家蒙藥企業均迎來了像科爾沁藥業一般新的發展浪潮。

“30,50,97……再跟訂單核對一下批數。”7月15日,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伏瑩發走了公司剛生産出的一批消腫橡膠膏。7個月,科爾沁藥業2018年出庫的該品種膏藥已有約100余批。幾年前,這個數字僅為個位數。

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獲稱“中國蒙醫藥之都”的通遼市有數家蒙藥企業均迎來了像科爾沁藥業一般新的發展浪潮。無獨有偶,自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並實施《內蒙古自治區蒙醫中醫條例》以來,蒙醫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蒙古族對蒙醫、蒙藥有天然的文化認同,但蒙醫藥的這塊瑰寶不該只局限于某個特定的種族,而是該去造福全國,讓各族的百姓們都能受益。”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布仁巴圖如是道。

通遼市新城區一角(攝影:崔連仁)

2018年1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內蒙古自治區振興蒙醫藥行動計劃(2017—2025年)》,明確要發展壯大蒙醫藥醫療、預防、養生、保健等産業體系,加強特色優勢和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提升蒙醫藥服務能力和水準,不斷傳承創新,推進蒙醫藥標準化、規範化、産業化、國際化發展。蒙醫藥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千年瑰寶 馬背上傳承的蒙醫藥文化

不同於廣為人知的中醫藥文化,蒙醫藥常不為大眾所知,然而蒙醫藥同中醫藥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逐漸形成了蒙醫藥的獨特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

自治區名蒙醫包那木吉拉與患者交流(攝影:張啟民)

早在12世紀前,蒙古族人民就發明和運用了許多適合地區特點的醫療方法。13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原有的醫療經驗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古代蒙醫藥,吸收了藏醫、漢族傳統醫學和古代印度醫學的基礎理論和醫療經驗,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體系。

據悉,蒙醫以“三根”學説為主要理論基礎,同時還包括陰陽五行、五元學説、七素及六基症學説。蒙醫治病方法,除藥物治療以外,還有傳統的灸療、針刺、正骨、冷熱敷、馬奶酒療法、飲食療法、正腦術、藥浴、天然溫泉療法等。長期醫療實踐證明,蒙醫在治療偏癱、風濕、類風濕、心臟病、胃病、肺病、婦女病、偏正頭痛、咽喉痛等等都有一些療效顯著的獨特方劑和蒙成藥,深受患者的歡迎和好評。

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技術人員進行蒙醫藥研究(攝影:張啟民)

70年代以來,蒙藥有了新的發展。自治區衛生部門在普查內蒙古藥物資源的基礎上,編著出版了《內蒙古中草藥》二部。相關部門在1972年至1977年較全面的調研、考證蒙藥材的基礎上,制定了部分蒙藥材、蒙成藥國家標準,隨後,蒙藥首次被錄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內蒙古衛生廳組織編寫、制定《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內蒙古蒙成藥標準》,近年經修訂後,頒布為《衛生部標準》。

在自治區有關單位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蒙醫臨床規範化研究的基礎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通過專家論證會後,于1997年頒布了《蒙醫內外婦兒科病症診斷及療效標準》。蒙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發展新的階段,蒙藥材的開發、蒙成藥的生産,蒙藥的研究工作均在蓬勃發展。

2010年10月,新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實施,為促進蒙醫藥中醫藥事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蒙藥加工(攝影:張啟民)

立足科學 二次研發挖掘蒙藥更深價值

作為源於與疾患鬥爭經驗的藥方,蒙藥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例如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傳承的蒙藥經典“保利爾膠囊”。

自古以來,蒙古族以肉食、乳食為主,少五穀蔬菜,居住風寒冰冽之處,逐水草遊牧,過車帳鞍馬生活,多飲酒禦寒解乏。長期受這種生活習俗和生産方式的影響,易藏寒好生飽滿不消化和脂質增多症,即西醫所稱高脂血症。這樣的環境也為蒙醫創造了接觸這些疾病較多的客觀條件。

蒙醫對此症狀的治理原則是調理運化、清濁化脂、解滯通脈。即通過治療調整機體,進—步增強消化功能,達到氣血通暢,排除“沃赫”(脂質)的生成、消化、代謝的障礙,變機體不正常的病理狀態為正常。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蒙醫不僅對高脂血症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有了深刻的認識,也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方藥。蒙醫學對高脂血症的認識也為當代蒙醫藥專家帶來了研製現代蒙藥的“靈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蒙醫柳白乙拉,正是基於上述病因和發病機理,研製出對治療高脂血症有顯著療效的“保利爾膠囊”。

同時,蒙藥貼膏也是蒙藥的特色藥品之一。“我們企業主要生産外用貼膏。近年來,除了銷往東北、南方地區以外,還出口到蒙古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伏瑩介紹。

據了解,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産蒙藥外用貼膏為主,集藥材種植、藥品研發、加工生産為一體的蒙藥貼膏生産企業,是全國最大的蒙藥貼膏生産企業。

蒙藥集團生産車間(攝影:張啟民)

“蒙藥大多都源自傳承千年的古方。”伏瑩説:“這使得不少蒙藥品種在擁有豐富的臨床案例的同時,也面臨適應症未被完全開發的局面。目前,我們正在和多個醫院合作開展臨床試驗,挖掘藥品的更多適應症。”

此外,二次研發亦是不少企業的關注熱點。

據伏瑩介紹,科爾沁藥業有一款膏藥的輔料中,含有一種易引起過敏體質人群過敏的草藥。“這種膏藥的效果很好,但有小部分的人會過敏。公司正在跟北京的一家研究所合作,篩選高分子材料,用人工高分子材料來代替天然的橡膠松香等草藥。”伏瑩指出,人工高分子材料不僅可以避免過敏,還可提高膏藥粘附性,研發成功即可使膏藥反覆使用。

習俗所造 蒙醫特色療法造福百姓

蒙醫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在診治疾病中具有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等特點。

“蒙醫的特色療法在慢病和康復等方面具有極大優勢。”布仁巴圖表示。

據悉,蒙醫中知名的放血療法,即在一定的部位,將淺部脈道(靜脈)切開或穿破,進行放血,藉以引出病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該療法多適用於由血、“希拉”(有火熱之意,機體的體溫、各組織器官的熱能及精神的振奮等都是“希拉”在發揮作用)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結核病等熱症。

或許因蒙古族常賓士于馬背之上,蒙醫在跌打易出現的病症中尤為擅長。其中,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學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方法,可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病症。蒙醫正骨術分整復固定、按摩、藥浴治療、護理和功能鍛鍊等步驟進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


通遼市蒙醫藥博物館(攝影:張力軍)

“正骨術的手法復位,治療快、費用低,也不留任何後遺症。除非是粉碎性骨折等會感染的嚴重病情,一般的骨折症狀均無需手術,僅靠手法復位即可痊癒。”布仁巴圖介紹道。

布仁巴圖還指出,灸療術也是蒙醫著名的特色療法之一。“中醫所講的針灸實際上和蒙醫的灸療術同出一源,蒙醫的灸療術還略早一點。”布仁巴圖感嘆。灸療術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一種療法。灸療術分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

“蒙醫的傳統療法非常有名,但這些療法中所用的器械,卻沒有一個正規的準字號生産。”面對傳統的蒙醫,伏瑩為器材所擔憂。“都是把中醫或者教學用的器材改裝改裝,或者委託一些小作坊做。”伏瑩表示,為此,科爾沁藥業在政府的支援下已于2016年與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學院合作,設立了一個相關器械有限公司,填補蒙醫沒有獨有器械的這個空白。例如灸療術所用的銀針、腦震蕩治療法所用的器械等。

此外,蒙醫在飲食療法方面,亦有蒙古民族傳統的酸馬奶療法。酸馬奶療法具有強身、治療各種疾病的功效,尤其對傷後休克、胸悶、心前區疼痛療效顯著。據研究,酸馬奶中有多種有益於身體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較大,還有氨基酸、乳酸、酶、礦物質以及芳香性物質和微量元素。

政策支援 監管助力蒙醫藥騰飛

“支援100部蒙醫藥文獻古籍的深度挖掘、整理、研究、翻譯、出版。收集研究民間蒙醫傳統療法,對其特色技術和方藥進行機制研究。”

“啟動重點蒙藥品種和傳統産品的二次開發,激活‘休眠’‘半休眠’品種。選擇10—20個蒙藥進行劑型改進、工藝提升和新用途研發。”

“在蒙醫或蒙醫中醫醫院就醫,起付線降低20%到50%,報銷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5%到20%。”

“保留蒙藥院內製劑和飲片加成政策,蒙藥不計入藥佔比。”

……

蒙藥成果展示(攝影:張啟民)

《內蒙古自治區振興蒙醫藥行動計劃(2017—2025年)》(下簡稱《計劃》)中,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對蒙醫藥發展的大力支援為其帶來紅利。《計劃》在蒙醫藥管理機制完善、蒙醫藥服務能力提升、蒙醫藥臨床優勢培育、蒙醫藥健康産業發展、蒙醫藥文化傳承、蒙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蒙醫藥科學研究創新、蒙醫藥標準體系完善、蒙藥可持續發展、蒙醫藥宣傳及對外交流拓展10個方面啟動10大行動,實施30項工程。《計劃》聯動部門包括自治區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等多個部門。

“完善藥材標準是保證食品藥品安全的基礎工作之一。”通遼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為解決蒙藥材標準低及標準不全問題,通遼市食藥局組織協調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藥股份公司合作承擔了內蒙古自治區食藥監管局蒙藥材標準提升研究及部分蒙藥材標準制定工作。其中,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主要參與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1986年版整體提升研究。研究工作包括品種選擇、樣品收集、品種鑒定及研究過程相關問題等,列入研究院研究計劃品種34個。全部提升工作的內容還包括所有已進入國標品種與蒙醫理論相關的文字內容論證部分。

此外,為推動落實內蒙古蒙藥檢驗檢測研究中心審批落地,通遼市食藥局依託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藥檢驗檢測研究中心、醫療機構、企業研發中心等本地科研平臺,與國內外科研單位及科研技術人員合作,開展重點項目攻關;搶救收集古方古法,整理開發和傳承傳授;加快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安全有效、附加值高的現代蒙藥新産品;研發以蒙藥為基礎的食準字保健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等綠色産品。

奈曼旗藥農收穫木香(攝影:劉松濤)

“近年來,各級監管部門的政策支援為蒙醫藥騰飛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在蒙醫藥高速發展之際,蒙醫藥發展面臨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布仁巴圖指出,除了缺少宣傳外,蒙醫傳承的獨特性使其無法“遍地開花”。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以各自的生活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為根基,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體系。據初步統計,全國55個少數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藥物,其中有獨立的民族醫藥體系的約佔1/3。但擁有完整教學體系的民族藥僅有蒙藥一種。據悉,通遼市現有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通遼市蒙醫醫院、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藥檢驗檢測研究中心及蒙藥生産企業等10家科研機構。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中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重點學科,擁有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個蒙醫藥學博士點。